不丹窮得快樂 施政將國民幸福置於收入之上

近日聯合國召開了一個名為「幸福和福祉:界定一個新的經濟模式」的會議,討論了包括如何量化人民的幸福,客觀取得「國民幸福總量」的數值。該會由不丹代表分享了該國尋求國民幸福總值的施政方針。 不丹這個80萬人口、人均收入為670美元的貧窮小國,卻有「喜馬拉雅山下香格里拉」美稱,因幸福感而出名並吸引不少西方決策者前去學習和研究。而據聯合國上周一發表的最新《全球快樂指數》報告,不丹的幸福指數是亞洲國家中最高的。 大約40年前70年年代,不丹現任立憲君主的祖父國王吉格梅·凱薩爾朗傑有新念頭,提出「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的概念,並將其量化更寫入憲法當中。自此政府的每一項措施的制定和實施都會衡量所帶來的「幸福度」,而非以經濟收益為首。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長期以來「國民生產總值」(GNP)一直為衡量經濟發展和政治家作為的標杆,而不丹這種將國民幸福置於國民收入之上、所提出的「國民幸福總值」思維,正獲得其他地區的認同。他認為各國有必要考慮發展一種新經濟模式,使社會、經濟和環境三方面都平衡發展,並以此界定全球的幸福總值。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