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聖徒》:成長的空間

《市井聖徒》:成長的空間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都會有種種不完美的掙扎。但正面來看,我們永遠都有成長的空間!
每年到逾越節,祂父母就上耶路撒冷去。當祂十二歲的時候,他們按著節期的規矩上去。守滿了節期,他們回去,孩童耶穌仍舊在耶路撒冷。祂的父母並不知道,以為祂在同行的人中間,走了一天的路程,就在親族和熟識的人中找祂,既找不著,就回耶路撒冷去找祂。過了三天,就遇見祂在殿裡,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凡聽見祂的,都希奇祂的聰明和祂的應對……祂就同他們下去,回到拿撒勒,並且順從他們。祂母親把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裡。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祂的心,都一齊增長。(路加福音2:41-52,節錄)

不少偉人都有一個具預示性的童年故事。少年華盛頓因一時貪玩而砍掉父親心愛的櫻桃樹,事後卻勇於承認錯誤,至終成為治國之材;岳飛「少負氣節,沉默寡言,天資敏悟,強記書傳……家貧,拾薪為燭,誦習達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至於主耶穌的童年,福音書有記載的,就只是祂十二歲隨父母上耶路撒冷過逾越節那事件。

對於主耶穌所行的一切,我們總是特別寬容體諒;畢竟祂是上帝的兒子,所行的一切總有祂神聖的原因。

只是,作為一個「充滿智慧,又有神的恩在祂身上」的孩子(2:40),沒有任何交代或徵得父母允許就獨自留下,我總覺得不大妥當─縱然在理論上,我亦無法反對祂「以天父的事為念」。

為人父母,我當然明瞭約瑟和馬利亞的擔憂;但作為踏入青春期的孩子的父親,我卻同時明白到孩童耶穌初到聖城可能有的興奮心情。以常理推斷,祂留了下來,大概只是因為如魚得水,一時間樂而忘返而已。

縱然孩童耶穌的一時樂極忘形充分反映祂的人性部分,並帶來一個負面的後果,就是讓祂的父母傷心和擔憂;但約瑟和馬利亞未曾確定耶穌隨行,便假設祂只是混在親屬之中,亦確實有點大意。作為一個仍然依附於父母的少年,耶穌並沒有因為父母傷心而感到內疚;因為當中牽涉的,只不過是因混亂而產生的誤會。在等候期間,祂亦只不過是因利乘便地聽聽問問而已。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我曾經給他一些「生存訓練」,就是告訴他假若我們在甚麼地方失散了,他毋須恐慌,只要留在最初失散的地點,我們就會回去找他。這樣的事先安排,是為了減少孩子因失散而產生的驚惶。況且大人尋回孩子的機會,總比孩子亂碰亂撞找到大人的機會要大。而這個安排亦證明是有效的。

不知道耶穌跟父母之間有沒有這樣的默契,但從他們在耶路撒冷找了三天,而耶穌則一直留在聖殿等候看來,慌亂的恐怕是約瑟和馬利亞而不是孩童耶穌。

這段記載叫人感到安慰的,是耶穌畢竟是一個正常的少年孩童,而不是一個完美無瑕的抽象「屬靈典範」。聖經說「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祂的心,都一齊增長。」(2:52)既有「增長」,就必然還有「增長的空間」(room for improvement)。因此保羅在論到人間的「完全」時,亦不忘提到「然而,我們到了甚麼地步,就當照著甚麼地步行。」(腓3:15, 16)

默想:作為基督徒,我們往往被教導完美無瑕是上帝的標準;這不僅成為鞭策我們不斷努力的動力,往往亦成了我們絕望和罪疚的來源。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都會有種種不完美的掙扎。但正面來看,我們永遠都有成長的空間!

蒙允載自:《市井聖徒》合訂本,FES PRESS出版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