禤智伟谈政治伦理:从基督看"激进"和"妥协"以外的可能性 編輯室 2010年1月11日星期一 下午4:12 现于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负责《教会智囊》编辑工作的禤智伟博士昨日出席一由教会举办的政改方案论坛。他从神学与信仰角度反思民主的议题时表示神学是"先求祂的国"而不是"为世界寻求长治久安之国"。他认为神学上并没有对于有关议题的明确答案,但从"基督论"出发,可以从十二个门徒身上看到"激进"与"妥协"的政治,以及从耶稣身上看到这两者以外的可能性。 谈及香港的普选争议时,他表示,无普选是政不通人不和的原因,但有了普选是否就政通人和呢﹖对此他抱著很大的疑问。他亦认为有人觉得民主非万能,亦有人将民主讲到"天上有地下无",但他认为需要计算民主实验失败的代价的可能有的风险。此外他亦认为现实世界中,没有完美政制,民主亦不能"一步登天"综观西方民主国家的"民主"仍是少数人掌权,但假若多数人"话事"亦可能是可怕的政制。总括而而他对民主提出了尚待思考的各方面。 对于"神学能作什么"或"神学不能作什么"的问题,他则认为神学是提出问题的学科,而不是解答人们心目中已有问题的学科。神学是"先求祂的国"而不是"为世界寻求长治久安之国"。但他亦指出圣经里有很多教导帮助思考政治伦理的问题,但当中值得关注的是近来很受八十后欢迎、由古斌所写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认为神学不应用来为台面上已有的政治策略增添合法性,而应先有神学的反省再决定策略。 从神学上禢博士从耶稣的十二个门徒的事迹,对政治激进和妥协的问题进行思考。十二个门徒中,出卖耶稣的犹太可说是"激进",用古斌的讲法就是"用非A成全A",用背叛方法成全忠诚,甚至将上帝儿子送上十字架。反之,其余十一个门徒可说是"妥协",当主要受难时他们劝他不要去送死,但后来附和彼得说要和耶稣"同死"。但禢博士认为事实上他们虽然甘愿与主同死,但反映出他们心里仍然有底线,工具性,通过计算来作决定的思维。在门徒心目中,死是策略性的选择,而无意义、无果效、无成效的牺牲绝不在他们考虑之列。 但是耶稣却提出这两者以外的另一个可能性—他将之称为"耶稣的激进政治",就是舍己的精神,为别人得到公义和公平的对待而愿意牺牲自己,而非只会叫别人牺牲。 禢博士最后与大家一起思考:无论你是否支持民主,你带著什么价值观,用什么见证耶稣基督,让人在政治层面里让人看到我们是基督徒呢﹖ 相关新闻 教会论坛 探讨基督徒民主运动参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