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偏偏是我?」 建道劉佩婷博士談如何陪伴哀傷者

「為什麼偏偏是我?」 建道劉佩婷博士談如何陪伴哀傷者
劉佩婷博士指出,陪伴創傷者安靜陪伴勝於提供答案。
建道神學院於5月推出直播課程《建道無牆教室》,在22日課堂上,輔導學系副教授劉佩婷博士以「創傷與家庭」為題分析創傷產生的悲傷情緒,強調「悲傷不是一種病」,而同行者需要的是「同理心」而不是「同情心」。

劉博士先展示個人生活事件中的壓力程度排行,首四位事件包括喪偶(100度)、離婚(73度)、分居(65度)和親人去世(63度),這些均與家庭息息相關。她指出,家庭出現危機可能導致整個家庭破碎,但並非所有危機都必然轉化為創傷,影響程度亦因人而異,且視乎家庭成員關係的深淺。

受壓力事件影響的不僅是情緒,還可能引發信仰危機。有案主先後失去父親、兒子和丈夫,在極度的悲痛中質疑上帝為何容許這些事情發生。

劉博士提到,創傷所引發的悲傷情緒是一種正常反應,但有些人無法有效處理強烈的失落感,從而形成「創傷性悲傷」(traumatic grief),這阻礙了他們重新開始正常生活的能力。

每個人感受悲傷的程度和持續時間都不同,有些人可能會長期哀悼,失去生活方向,情緒調節變得困難,容忍力降低,容易發怒,這使得身邊的人難以相處,並可能影響家庭關係,甚至導致婚姻破裂。她引例,2014年南韓海難,船上一群年輕的畢業生葬於大海,父母面對失去兒子突然失去了方向,也好像在大海中浮沉。2008年四川大地震發生後十年,有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夫婦因失去兒女產生後遺症,對人際關係沒有安全感,而且難以與人溝通,導致不少婚姻破裂。

「悲傷」作為生命轉化的契機

劉博士引基督教思想家魯益師(C.S. Lewis)的話:「悲傷並非病理狀態,而是生命轉化的契機,是心靈重建的歷程。」指出信仰能為悲傷者提供轉化的力量,並以聖經中的拿俄米為典範。拿俄米歷經家鄉飢荒、被迫遷徙、喪夫失子等接連打擊,從備受尊敬的婦人淪為社會底層的寡婦。支撐她繼續前行的關鍵力量,正是來自媳婦路得不離不棄的陪伴與接納。

她特別強調,這種陪伴並非旨在消除痛苦,而是幫助當事人真實地面對悲傷,理解「失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經歷;其次是建立新的生活視角:「雖然生命總有缺憾,仍要追求生命的整全;即使失去所有,仍要持守盼望」;最終實現心態轉變,停止自視為受害者,轉而審視自身處境,發揮個人影響力,既照顧所愛之人,也為自己和後代開創更美好的未來。

在輔導實務方面,劉博士指出傳統「盡快走出陰影」的哀傷輔導模式已顯不足。現代輔導需要正視當事人的信仰困惑,特別是那些與上帝角力的靈魂吶喊:「為什麼偏偏是我?」這種信仰層面的掙扎往往才是悲傷者最需要被聆聽和理解的心聲。

安靜陪伴勝於提供答案

她又提醒在教會中陪伴悲傷者時,牧者與弟兄姊妹需謹記:真正的同行是「同理心」而非「同情心」。她解釋,「同情心」往往隱含自上而下的憐憫,容易將自身觀點投射於對方,無形中拉開彼此距離。相反,「同理心」則需經歷「一入一出」的過程——先切身感受對方的處境,再跳脫出來思考「此刻什麼對他才最有益?」心理輔導如同醫者診病,唯有深入理解當事人的狀態與需求,方能給予適切回應。

然而,人生許多困境本無明確答案。當苦難的原因超越我們的理解時,與其急於解釋,不如學習「沉默的同理心」,承認世界的不確定與混亂,接納「理想幻滅」的真實,並以靜默相伴。劉博士特別提醒:「哀傷不是疾病,同行者的角色也非醫治。」我們的責任不是為對方解釋原因,無須提供解答,只需安靜陪伴。

劉博士指出,「陪伴」是上帝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它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讓我們在生命的短暫與虛空中,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人生充滿未知,許多事我們無法預備,但在陪伴的過程中,我們得以整理自己的思緒,思考:「我是只看到世界的不公與憤怒,還是仍能察覺身邊的關愛與恩典?」

她認為這樣的覺醒使我們明白:世界並非全然黑暗,而我們所信的神,也並非僅僅是「趨吉避兇、有求必應」的神明。相反,正是在苦難中,我們更深刻地經歷祂的同在,看見祂在我們生命中的工作。因此,無論面對何種挑戰,劉博士鼓勵大家緊記:「上主在我的苦難中!」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