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代和下一代的問題,不但是世人所關注的,作為基督徒,我們更應當關注,以致我們能夠成為下的楷模,也能確保他們繼續將見證的光照耀下去。關於這方面,以色列政府時期和士師時期的轉接成了至關重要的警戒。
到底我們應該如和「發光到永遠」呢?士師記二章7至10節給了我們三個重要的信息。
一、必須樹立的榜樣:事奉真神
約書亞在世的時候,以及他去世以後,那些見過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的大事的眾長老還在的日子,眾人都事奉耶和華。(士二7)
類似本句的話亦出現在約書亞記,作為以色列征服時期的一個總結(廿四31)。
約書亞和他同時代的長老樹立了極好的榜樣,也發揮了極大的影響力,建立了以色列歷史上強盛、虔誠的一個時代。這種影響力不但是出於約書亞(及長老們)的領導能力,更是出於他良好的品格和對神的忠誠順服。約書亞記記載著他所領導的輝煌歷史,這一切的勝利,是因為他順服神、忠於耶和華。聖經為約書亞的戰役總結說:「耶和華怎樣吩咐他的僕人摩西,摩西就怎樣吩咐約書亞,約書亞也照樣行了;耶和華吩咐摩西的一切,約書亞沒有一樣不辦妥的。」(書十一15)約書亞在年老的時候,還在以色列中長老和百姓面前做出了經典的告白:「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書廿四15)
本段也透露了他們之所以能產生如此廣泛、深厚之影響力的原因——他們見過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的大事。「大事」所指的無非是神在曠野四十年的種種作為,以及神如何引領他們過約旦河,逐一地攻取當時占據迦南的強大城邦敵人,其中包括神跡性的事件,如靠呼喊戰勝耶利哥,以及使日頭停頓等。這些事件是約書亞以及他同時代的人所親身經歷的,他們體驗到神應許的實現,目睹了神大能的作為,也看見過以色列人因悖逆而遭遇的失敗(如艾城戰役),這些經歷鞏固了他們對神的信仰,知道耶和華是真神,也知道順服他才會有真正的勝利。
領袖的如何,跟從者也如何。在教會裡,領袖殷勤、火熱傳道,信徒也有傳福音的動力。在職場上,有一些基督徒的老板有美好的生命見證,他的下屬也會因為他而信耶穌;在學校裡,有些老師借著教學流露基督的愛,他的學生也會因此而歸主;在家庭當中,父母很虔誠、愛主,他的孩子們也會熱心於教會。反之,假如領導者敗壞、脆弱,其下的人也同樣受負面影響。當然,當中雖然有例外的例子,但是一般情況都是這樣。
有一次,一個主日學老師在班上問同學一個問題:「小朋友,你們誰知道是誰用石頭打倒了巨人歌利亞呢?」沒有人會回答。老師想,可能是大家不好意思回答,於是便點名請一個教會執事的兒子把答案告訴大家。沒想到,那個孩子被點名以後,顯得非常緊張,說:「老師,不是我,我沒有用石頭打人!」
老師心裡非常震驚和失望:「怎麼連執事的孩子也不懂?」於是決定把事情告訴孩子的母親。那執事的太太聽見老師的講述事情經過之後,馬上為兒子辯護,說:「我的孩子很誠實的,他說不是他,就不是他,他不會騙你。」
聽見執事太太的回應之後,主日學老師覺得有必要將事情帶入執事會,提醒諸位執事注意孩子的聖經知識,好成為信徒的見證。當老師在執事會上提到這孩子以及他母親的事情後,執事們都議論紛紛,後來那孩子的爸爸用力拍打桌子,大怒說:「不要吵了!不管是誰干的,你說醫藥費多少錢,我付就是了!」
著名的棒球運動員傑克·羅賓森(Jackie Robinson)說:「生命除去自己對他人的影響,就一文不值。」其實,無論你是誰,無論你喜歡不喜歡,你都在受著身邊的人、事、物的影響,你也在影響著你身邊的人,問題是影響的多、少,還是正面或負面的影響而已。你影響著你的家人、你的同事、你的朋友以及教會的弟兄姐妹。
也許我們無法向約書亞一樣成為一國或一族的領導,但是我們也有自己影響的範圍。在台東市中央市場靠賣菜為生的陳樹菊,將辛苦賺的錢都存起來行善,20年來捐出逾千萬元,但她非常謙虛、低調,她上月才被《富比士》(Forbes)雜志選為2010亞洲慈善英雄,又獲《時代》雜志列入全球年度百大影響力人物。《時代》指出,陳樹菊令人贊嘆之處不在她非凡的善舉,而是其簡單平凡的慷慨善行,她接受媒體訪問時曾說:「錢,要給需要的人才有用。」這個活生生的例子顯示,再平凡的人也可以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當你在職場的時候,周遭的人受什麼影響?當你在學校的時候,你周遭的人怎麼樣?當你還在家裡的時候,你的家庭信仰光景如何?假如你不在,這個團體又會有什麼不同?你期望人如何總結你的一生?你期待人如何總結這一代?你希望別人如何形容你的教會?
這不在乎於你指示他們如何描述你,而是在乎於你是什麼樣的人,你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除非你真的是某種人,否則休想要別人這樣紀念你。美國領導學的專家約翰·麥斯威爾在《發揮你的內在領袖潛能》中提到,領導可分為5個層次,從最不重要的開始依次如下:職位(Position)、特許(Permission)、生產(Production)、人才培養(People Development)、個性(Personhood)。這分析顯示,你的人格是最具影響力的層面。建立好的品格、成熟信仰、將神在你身上所行的大事活出來、說出來,你會對自己所發揮的影響力感到驚訝!
二、必須建立的眼光:死後一代
約書亞時代雖然輝煌,但是風光並不持久。
他們死了之後,新一代的人興起,聖經便提到「以色列人行了耶和華看為惡的事,去事奉眾巴力……。」(11節)約書亞的輝煌時期不過是短短的幾十年,接著下來以色列人悖逆的日子,卻長達四百多年,直到撒母耳作士師及為以色列立王為止。為什麼會這樣呢?
就屬靈的因素而言,以色列人的墮落是出於他們沒有順服神的話語。神在以色列人進入迦南之前,就曾經吩咐以色列人要徹底將當時占據迦南地的城邦各族趕出那地,因為那地是神應許賜給他百姓的產業。到了約書亞離世前後,以色列人已經占據了主要的地區,但是使命尚未完成。士師記第一章舉出了好多支派「沒有趕出」的外邦人(參27,29,30等),因此神說:「我曾經把你們從埃及領上來,帶你們到我向你們列祖起誓應許的地方;我曾說過:『我永不廢棄我與你們所立的約;你們不可與這地的居民立約,要拆毀他們的祭壇。』你們竟沒有聽從我的話;你們作的是什麼呢?因此我又說:我必不把他們從你們面前趕走,他們要作你們的敵人,他們的神要作你們的網羅。」(二1~3)既然他們沒有完全聽從神的話,神就讓他們嘗嘗沒有聽從的嚴重後果。
就社會因素而言,以色列人之所以會被勾引去敬拜這些邪惡的神,原因有幾個:(一)文明進步(參申六10~15):迦南地當時擁有規模龐大的都市建構,富裕而發達,相比之下,以色列人從異鄉為奴而生,並在曠野渡過漫長的漂流歲月,迦南精致的宗教和文化(無論在藝術、文學、建築、貿易或政治組織上)對以色列產生的吸引力有多大可想而知;(二)日常需要:迦南諸神多屬大自然及農業生產力之神祗,而食物乃任何原始文化和人民之首要關注;(三)廟妓體制:為了說服巴力賜下肥沃的生產力給敬奉者的土地,敬奉者可到女祭司處,以人類繁殖後代的儀式和巴力的代表進行交媾;(四)物質主義:銅器時代晚期的迦南城市在物質上遠優於以色列山區城市。
除此之外,就心理因素而言,以色列當時可能正處於成功後的松懈,以及勝利之後的樂觀狀態中,缺乏儆醒,亦毫不設防。
除了這些,本節指出,主要的原因是新的一代「不認識耶和華,也不知道耶和華為以色列人所行的事」。在偉大的先輩一代,和墮落悖逆的下一代之間出現了信仰的斷層。神拯救以色列人的偉大作為沒有被傳講下去,神應許以色列人的遠大計劃沒有被傳講下去,神對以色列人的心意和禁令沒有被傳遞下去,神給以色列人的未完成的使命也沒有被傳遞下去。約書亞的時代雖然輝煌,卻也是短暫的。這極可能是約書亞和那時代之長老們的疏忽,要不是他們自己沒有教導,就是他們缺乏長期傳遞下去的觀念和機制。
今天的信徒同樣面對以上四方面的對信仰的挑戰。首先,他們假如不順服神去對付魔鬼、贏得未得之地,神會讓他們面臨失敗,承受不順服的後果;其次,他們也面對從美麗的世界而來的誘惑,包括墮落之價值觀的滲透和腐蝕,叫人防不勝防;第三,假如他們是第二代基督徒,他們可能自以為有天堂的保障,卻沒有謹慎的地防備魔鬼撒旦的攻擊;第四,他們缺乏扎實的信仰內涵,以致信仰流於外在的形式,對神沒有真實的經歷,對真理也沒有深層的愛慕。
剛剛過的這一個星期,我們在神學院裡玩「一代不如一代」的游戲。學生被分成幾個小組,小組的所有成員被指示離開會場,只留下兩位,其中一位必須按照主持人所給的題目(如:亞伯拉罕獻以撒)表演給另一位看,其後,便邀請場外的一位組員進來,有這一位看了表演的組員,按照所看到的再表演給剛進來的看,這第三位過後,會再邀請另一位進來看,並跟著表演,直到最後一位組員為止。通常,表演到最後已經「面目全非」,亞伯拉罕騎的驢子變成飛鳥,而以撒也在山上被宰殺獻祭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除了第一位,沒有人知道所表演的題目是什麼,他們只是跟著樣子做罷了。
同樣的,假如我們的信徒,對信仰的內涵沒有足夠的了解,而只是跟著屬靈前輩過著宗教性的生活,必然「一代不如一代」。這個現像在每一個時代都不難見到,從基督徒家庭出來的一代,變成了最令人頭疼的一代,一方面他們自以為是基督徒,另一方面卻完全沒有基督徒該有的樣子。
如何避免這種狀況的出現?我們應當從約書亞和他那時代長老的疏忽中學習到功課——重視信仰傳承的使命。
三、必須重視的使命:信仰傳承
我們不能滿足於自己的成就,我們不能只是在乎別人怎麼紀念我們,雖然當我們擁有好的表現時,這似乎是必然或常有的結果,可是卻不應該是我們的終極目標和關懷,我們所真正該關懷的,應該是這個信仰繼續傳承下去。
說到這裡,或許有人心裡感到欣慰,說:「還好我的兒子、孫子都固定來教會。」千萬不要自滿!我們必須把問題看得更加深入和透徹。基督徒不應只是滿足於孩子或會友「來教會」,我們必須建立他們的基督徒價值觀、道德觀、宇宙觀,他們必須成為社會中有屬靈影響力的人,他們必須有宣教的使命感,他們必須是為主而活的人。我們今天喜歡將信徒分為平信徒和委身的信徒,一般信徒和愛主的信徒……事實上,這是不必要,也是不可以存在的分別。基督徒都必須是委身的,也必須是愛主的,不委身、不愛主就不是基督徒。
我們是否看重所帶領來教會的人的靈性成長?我們是否看重下一代的信仰觀光景?是否看重他們對使命的熱誠?抑或只是看重他們的生活、社會地位?我們傳遞著什麼樣的價值觀給他們?我們立下了什麼樣的榜樣給他們?曾經聽過一句話:「很多基督徒家庭的父母希望兒女愛主,卻不希望他們太愛主。」這話道出了大部分事實!
筆者曾經在少年團服事,有一次,一個來自基督徒家庭、平時很熱心參與事奉的少年人對我妻子說:「會考要到了,我媽媽要我專心讀書,所以要暫停參加少年團,直到考完試以後。」
我妻子在負責兒童主日學的時候,每周要求學生回家背一句聖經金句,以幫助他們生活中按照真理的道而行。有一次,以為母親打電話到辦公室來找我妻子理論,說:「我的孩子在學校要面對考試,為什麼你們還給他壓力,要他背這些金句?」
這些做法和觀念顯示,他的父母把學業的重要性看在信仰之上。如果你聽見這些話,卻一點也不感覺到有問題,問題就更大了!不要讓下一代成為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卻丟棄了更重要屬靈生命,這不但關係到他永恆的將來,也關系到他今生是否能活得豐盛、有意義。在先進的社會中,很多著名的政治、經濟、體育等各界的精英因為詐騙、貪婪、外遇等問題而身敗名裂,其中大部分都是聰明過人的精英分子!
一個人真正成敗,不是他在地上的成就比別人更大,也不是他是否完成自己理想中的目標,那些雖然也都不是壞的,但在那之前,他必須是完成神對他生命的心意,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為神而造的,也只有當他們關注此事,並致力朝著這個方向去生活的時候,他的人生才有意義。
雖然許多人性的現實讓我們失望,但是神仍然在歷史中設立了一些美好的見證,戴德生的家庭就是閃亮的明燈。戴德生本身是一個公認的偉大宣教士,但是他的影響力不止在自己,傳到他的兒子戴存仁和戴存義,再傳給孫子戴永冕,又傳給曾孫戴紹曾,知道現在第五代的戴繼宗。據馬來西亞的刊物《文橋》中「宣教之路」一文中戴繼宗牧師的自述,雖出生在中外聞名的宣教士家庭,其曾祖、祖父和父母均獻身中華宣教,但他的信仰和事奉路全屬個人選擇,從來沒有受過從父母而來的壓力,父母亦沒有向他表達希望兒子能成為宣教士的心願。但在他十八歲時受感信主,並深受英國宣教士艾得理牧師的影響,看到神對他自己的呼召。沒錯!他的父母沒有給壓力,但我深信他的父母發揮了影響力,這才是真正重要的。假如他的父母沒有影響力,也絕對逼不出一個虔誠的下一代來。
我們的光照到哪個程度?那些範圍?能照多久?這在乎於我們是否建立美好的信仰見證,並持守長遠的眼光,把純正、活潑、火熱、豐富的信仰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