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Sir:未考試已賣書 編輯室 2011年9月19日星期一 上午10:10 上星期從電台報道中得知,有些今年九月才修讀中六的學生,已經在暑假時變賣未應考文憑試的通識書。當記者訪問為何未考試就賣掉通識科的書時,學生不諱言解釋:「通識書沒有用,所以就賣掉。」賣教科書本來就不是新聞,因為每年暑假都有很多學生變賣舊書,一來環保、二來可以賺錢。但未考試就賣書的確是新聞,因為根據過往教授學生的經驗,就算是Band 3學校平日不帶書上課、上課又極不留心的學生,在考試前都會緊張一下,看看課本和筆記,出現「抱急抱佛腳」的心理,但為何偏偏通識科出現如此怪現象?學生將要面對的考試並非校內一般考試,而是影響他們升讀大學的首屆文憑試。 或許你會說,賣書的肯定是不緊張考試的學生或只是那些Band 3學生吧。為了更清楚事件,我致電在旺角做二手書店售貨員的舊生查問,原來他們說有很多來自不同學校的學生的確變賣了一系列的通識書,當中有中文版、也有英文版。「一系列」是指通識科共分為六個單元,分別是: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衛生及能源科技與環境,那麼廣的範圍,學生竟不需要這些書在考試時「看門口」嗎? 無獨有偶,聽了新聞後數天,分別有兩位家長帶同他們的兒子來找我輔導,那次主要輔導的課題都是通識科,因為他們覺得兒子完全掌握不到通識科的竅門。第一位來到我辦公室是一位中六生,當他從書包拿出一系列的通識書時,我還以為他剛從書店買來的,媽媽第一句話就說:「有無攪錯呀,本書咁新,你有無睇過呀?」他還理直氣壯的回應:「本書咁廢,無人會帶返學校。」「咁老師無教咩?無教又叫你買?」「佢真係無教過喎。」我亦確實收到不少家長投訴,他們買了寫在書單的書或作業,但孩子一年過後卻沒有用過;另一位學生是英中學生,他所說的與第一位學生相同,書本簇新的,一系列的通識書全未用過。 其實上一回聽電台的訪問,他們都有訪問某通識組織的負責老師,那老師竟然回應是:「要學生買書的原因是因為有家長會覺得有參考書便感到安心點,所以叫學生買書。」那時我無名火起三千丈,這不是本末倒置嗎?為了安心,就把書本放在書單中,你知道家長就是相信老師的專業判斷,若老師建議買,就算幾貴,家長都為孩子張羅,現在老師卻說因為家長想要才安排學生買?太不負責任吧!更有大學學者指出,因為教育當局指引不清晰,不交代清楚考試範圍與內容,才引致那麼多有關通識科的問題出現。 還記得2002年我開始任教通識科時,如獲至寶,這科就是要革新我們以往的填鴨式教育、就是要教導學生獨立思考、就是沒有範圍、就是改革考試卷沒有「中point就有分」這回事、就是要大家留意時事。我當年做通識科科主任,只用兩份報紙及時事節目為主要參考資料。難道通識教科書所載的新聞在三年後仍是新聞?難道近日熱烈討論「黑影論」與傳媒自由、人權、警權問題時,老師避開不談?難道要根據學校編定的課程安排而留待下年討論? 各位老師、家長、學者,我們能否理解通識科本意想訓練學生的精神,令大家更緊貼時事、獨立思考、讓我們一起活學通識。 呂宇俊 (呂sir)小檔案 呂sir童年時充滿埋怨,因為他的爸爸及祖父也是吸毒者,母親在他三歲時已改嫁另組家庭,他由祖母靠著綜緩金過活。他自己也曾誤入歧途,中二時加入黑社會,中五時更取得會考0分的成績。但上帝沒有離棄他,安排很多天使對他的扶助,他回到教會重拾書包發奮向學,重考會考考獲19分,更順利升讀香港浸會大學取得一級榮譽畢業,畢業後再到香港中大大學完成道學碩士(M. Div)課程。在2006年更獲得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的美譽。這幾年更主動推動通識教育及理財教育,協助無線電視、香港電台、《都市日報》推動通識教育,也協助保險公司推行理財教育,更是香港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這四年分別到教會、學校、各類機構分享講座超過三千場。 (歡迎和呂Sir聯絡,電郵:principal@graceyard.edu.hk)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