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神學院特約教授鄧瑞強博士近日出版新書《死亡這生命課:死亡神學第一步》,突破傳統「死後上天堂」的單一論述,從多位神學家的思想中挖掘死亡的豐富神學意涵。該書不僅探討死亡作為生命界限的意義,更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在面對死亡時,體會神透過基督所展現的無盡恩情,從而轉化對生命的理解,懷著大愛活在當下。
時值重陽,慎終追遠的時節,藉此叩問生命終極的意義。
鄧瑞強博士(香港神學院特約教授)特約撰稿
近來,我寫的一本小書《死亡這生命課:死亡神學第一步》出版了。書名講得明白,這是一本探討死亡神學的小書。寫這書的機緣,是因《破•地獄》這齣電影引起了關乎死亡的豐富討論,死亡頓然成了文化主題。一般信徒卻對死亡沒有什麼話可說,原因是信徒對死亡的論述頗單一,死後,便像睡覺般,等主耶穌再來,然後身體復活,上天堂。這論述有效,卻浪費了不同神學家的死亡之思的豐碩成果。
「上天堂」的死亡之思,沿著「救贖論」的思路來思考,這當然是重要的。但死亡之思在不同神學家手中,卻涉及人生存在的意義、神與人在約中的連繫、人性結構的共在性、三一神對人那份不離不棄的大愛、道成肉身的基督在死亡中參與悲慘的人性經驗、復活對死亡的轉化等等,死亡神學向我們展示狹義的救贖論之外的廣濶的信仰內容。忽視死亡之思的這些豐富內容,使信徒的死亡論述顯得單調,無法對應由死亡現象開展出來的諸多主題。寫這本小書,是希望信徒思考死亡時,能有多種向度,也能回應不同的議題。
寫這書的近因如上,遠因卻很多。以前唸哲學時,知道古希臘柏拉圖的哲學,正是教人克服死亡的恐懼的。這是人藉理性,超越死亡,進入永恆。何等高尚的嘗試。二十世紀的海德格,思考死亡作為人性存在的界限的意義。死亡作為界限,卻能向人透露存在的真理。死亡這現象,何其弔詭。哲人的死亡之思,一直以來,引我注視死亡。
在牧會的歲月裡,面對不少喪親的會友,很想安慰他們。死亡神學到底說了些什麼,我很想了解多一點。漸漸發現,不同神學家用不同入手點去論述基督信仰時,同時會展示死亡對信仰的不同含意。讓我用聖經神學的觀點來作一簡單說明:在馬可福音裡,耶穌的死亡凸顯順服神的沉重;在馬太福音裡,耶穌的死亡是受苦的彌賽亞的加冕;在路加福音裡,耶穌的死亡是與受苦的人的同在;在約翰福音裡,耶穌的死亡本身就是神的榮耀的彰顯。在不同神學裡,死亡展示不同意義。明白到這一點以後,便想寫本小書,與讀者分享不同神學家的死亡之思的豐富內容,好讓讀者明白在死亡這事上神對人的種種恩情。
在這書的自序<死與生的糾纏>裡,我點出「死」和「生」總是交織在一起的。哪個人的生命,不因死之將至而困惑?哪個人面臨死亡時,不回顧自己的一生?當生命滲透著死亡時,我想,人人都會好奇,會想盡辦法去探究一下死後的世界。如此,不同文化、宗教、哲學描繪出眾多的死後想像來。在基督信仰裡,以耶穌為啟示的核心,當然會透過耶穌的死去窺探死後的世界。我難免好奇,要看看不同神學家如何說。原來,不同神學家從不同角度看耶穌之死,會有不同發現,會有不同的死後想像。這本小書,分享不同神學家的窺探成果。
死亡,當然不只是學術的主題,而是生活中遇到的經驗。我面對過家人的死亡,痛苦的感覺是壓倒性的,淚會不斷流下來,什麼言語也無法安慰。只能說,傷心欲絕,慘不能言。不只是家人的死,直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的永遠消逝。未經歷過的人,無法了解其中的椎心之痛。面對家人的死亡,我真感到死神的恐怖。它的恐怖,在於其不講理由的毀滅力量。但我也有家人因病患而渴望死亡的來臨。看到他們靜靜地離開世界,止息了人間的痛苦,我又感到死神無比的溫柔。放下神學的觀點來說,其實死神只是做它當做的工作而已。它的工作,只不過凸顯人類存在的有限性。這有限性,與死神無關。接受這有限性,其實是人對自己的人性的深刻領悟。生命的主權,完全不在人的掌控之中,全在神的手裡。從神學言,約伯是對的:「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伯1:21)
《死亡這生命課》這本小書介紹四位神學家的死亡之思。這些神學家都是悲天憫人的,他們談論死亡,用意卻是幫助信徒破解生命的迷惘的。他們談論死亡,其實是透過談論死人來指引生人的。
拉納(Karl Rahner)談論死,就是談論生,因為生活著的每一刻其實就是死亡著的每一刻。這提示了人,與其在死到臨頭時才思考死亡,不如在生活過程中思考死亡,這思考叫人珍惜生命,好好活著。
雲格爾(Eberhard Jüngel)透過「因信稱義」的教義去思考死亡,所謂「稱義」,即重建神人關係,他強調在生的人應以「關係」去克服現代人的無限孤寂。
巴爾塔薩(Hans Urs von Balthasar)指出現代人的一大問題,正是意義失落,無比空虛。他討論耶穌下到陰間的意義,講的其實是一種「心靈黑夜的靈修」,教人在「意義失落,無比空虛」的光景中體會「充滿意義、無比豐盈」的神的同在。他的死亡之思,向空洞的現代人指明出路。
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討論死亡,其實是討論耶穌的復活克服了死亡所開展的盼望。這盼望不是屬於他世的,而是此世的,是此世在神的恩典下可以有的前景。莫特曼很想那些對歷史前景無望的人,在此找到前進的盼望。每一個神學家討論死亡時,其用心都是幫助面對種種困難的在生者找到出路。
正因討論死亡的用意,是開導生人,所以這書的結語題為<懷著大愛去生活>。死亡之思,是教人以充滿意義的方式活著。真正充滿意義的活著方式,就是耶穌的活著方式。他以「為他人而活」、「為他人而死」的方式活著,這正是「懷著大愛去生活」的方式。這種活著,是將人的「必死性」轉化為向他人展露神的大愛的契機,將人的「有限性」轉化為活出天父旨意的信仰抉擇,耶穌藉這活著方式,向我們啟示克服死亡的大道。「我們若是與基督同死,就信必與他同活。」(羅6:8)
寫這書的過程中,頓覺基督信仰的深厚高遠,有太多的精神寶藏被信徒遺忘,這使得信徒的信仰較單薄,無法承受生命的重量。寫這小書,是希望讀者在死亡這事上,不單只有情感上的悲痛,也能體會神那超乎想像的無盡恩情。只要讀者能跟隨書中的神學家作死亡之思,會發現在死亡的各層面裡,深藏著神無比的愛。希望這書對那些死去親人的讀者,提供少許安慰;對那些面對死亡的讀者,有多少鼓勵。最後,以保羅的一句話作結:「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羅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