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永华牧师:神学院需与时并进 培养切合教会需要的人才
香港神学院荣誉院长褚永华牧师分享神学院与教会之间的关系,并展望神学教育的未来方向。他强调神学院是为教会服务,需与教会保持密切联系,提供切合教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例如香港神学院注重忠于圣经真理、灵命塑造和知识提升,更重要是帮助神学生掌握上帝的呼召。
为了回应时代的需要,神学院的课程必须与时俱进,教导神学生如何对应教会的需求,确保教学内容能切合教会的实际需要。有牧者在一场宣教大会上批评香港神学院的宣教课程过于理论化,建议邀请宣教士分享工场上的困难,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上帝的心意。他们认为,神学院的课程仍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神学宣教观念,导致训练出来的神学生与教会脱节。 对此,褚牧师表示,香港神学院将会聆听教会的声音并修正课程。他强调:"大家可以拭目以待,看看我们的神学生往哪些地方宣教,就能看出他们受训后的宣教心志。"他进一步指出,神学院的宣教课程并非附属性课程,而是结合理论与实践,旨在帮助神学生进入宣教工场后学以致用。 在课程的实践性方面,语言训练是首要任务之一。褚牧师特别提到:"香港与内地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虽然目前往内地做宣教工作存在困难,但同时也有机遇。因此,神学生必须学习普通话,为未来做好准备。一旦宣教的大门打开,他们就能立刻推展宣教工作。"他以自身为例,分享学会普通话后能够走遍大江南北分享福音的经历,强调语言能力对宣教的重要性。 然而,神学课程的修订并非易事,需平衡学习者与教会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师资团队对哪些内容应保留或添加往往存在意见分歧。此外,神学生在接受训练后能否将所学成功应用于教会,也是神学院面临的一大挑战。
房大伟牧师:教会牧养面对的挑战与思考
基督教九龙城潮人生命堂副主任房大伟牧师在探讨香港教会牧养面临的挑战时,指出教会正面对多重困难。首先,政治环境的转变和社会的分裂,导致信徒在政治与宗教身份之间挣扎,从而影响教会的凝聚力。其次,人际关系的疏离使教会内部的团契连结变得更加困难。此外,年轻一代逐渐流失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社交媒体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互动模式,令年轻人对教会失去兴趣。 房牧师分享了他的信仰与牧会经历,他的背景横跨五旬节派、圣礼派和福音派三个宗派。他信主并成长于灵恩运动第三波中产生的小组教会,后来在信义宗神学院毕业。他的第一间事奉教会是播道会恩福堂,在那里牧会了15年,去年转到九龙城潮人生命堂。 在分析不同宗派的牧养方向时,房牧师观察到福音派教会特别强调圣经教导。这些教会的信徒多为专业人士,并且恒常参加教会每逢星期五的查经班,显示出信徒对知识的渴求。然而,他也反思,牧养、团契课程和崇拜是否过于专业化,成为一种单纯提供知识的工具,从而与信徒拉开距离。他指出,每个宗派都有其传统,这些传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牧养的灵活性,但牧养的核心应该包括三个要素:圣道、圣礼和圣灵。 房牧师引用《约翰福音》解释了这三个牧养要素在不同类型教会中的重要性。他指出,福音派教会特别著重神的说话;五旬节教会则强调耶稣应许的圣灵降临(约14:15-31);而礼仪教会则以"水"为象征,表达圣礼的重要性,例如耶稣对井旁妇人所说的祂是活水的教导。这三者在教会中同样重要,并能够彼此展现与补充。他分享了自己在礼仪教会九龙礼贤会的牧会经验,提到该教会既有固定的崇拜礼仪程序,也重视讲道,从而满足不同背景与需要的弟兄姊妹。 在牧养的实践方面,房牧师认为传统有时会窒碍弟兄姊妹的成长。他建议神学院应协助神学生建立多元的教会与神学观,让他们能在不同宗派背景的堂会中展现更丰富的元素,帮助更多弟兄姊妹融入教会的场景。他强调,尽管宗派有其特定的立场,但扩阔思考非常重要。 最后,房牧师提到教会需要重新思考,当信徒离开教会时,什么样的牧养方式能够留住他们。他分享九龙城潮人生命堂的例子,指出该教会虽然有潮州人背景,但并不是一间宗派教会,神学上随著牧师带领教会时所展现的教会观而定。他认为,每间教会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传统历史,但要随著时代的转变而扩阔思维,思考如何培育弟兄姊妹,让他们能在艰难的环境中持续走下去。
梁汉荣传道:外展教会的阻力到契机
香港伯特利教会慈光堂事工主任梁汉荣传道分享了他牧养的经历。他提到自己是慈光堂第一代被牧养的青年人,并指出慈光堂是一间外展教会,强调"门常开"的理念。然而,这种外展模式在实践中也面临不少挑战。 2017年,慈光堂搬迁至九龙新蒲岗的万迪广场。在疫情期间,他们进行了"洗楼"行动,走进居民楼帮助清洁,并祝福清洁工人。同时,教会还举办了三次市集,吸引年轻人参加。此外,他们考虑进一步开放教会空间,例如提供用餐场所,为街坊剪头发等,以实际行动服务社区。然而,梁传道坦言,虽然慈光堂是一间外展教会,但当教会开放给外人时,也会面临不少内部的矛盾和张力。 梁传道举例说,会友对教会的开放存有担忧,例如可能触犯防疫条例;当无家者使用教会空间时,甚至在厕所发现烟头,这些情况也引起了部分会友的异议。同时,为了让社区人士使用教会空间,同工甚至需要让出办公室,这些问题需要在体谅与协调中逐步解决。他反思道:"当我们说要牧养信徒、祝福教会时,我们是否只关注自己的事情,而忽略了社区的需要?"他认为,虽然开放教会会遇到阻力,但这也是一个契机,让教会重新思考使命。 慈光堂还在节日时积极举办活动,将福音带入社区。例如,在圣诞节和农历新年期间,他们会下到街头邀请人上教会参与活动,为家长和孩子提供扭波波、写挥春的服务,甚至还有耳穴治疗服务。在这样欢乐的氛围中,分享福音变得容易被接受。如今,弟兄姊妹已经逐渐与社区建立联系,甚至走上街头唱诗歌,进行福音布道。 梁传道感到欣慰地表示,慈光堂始终坚持"门常开"的理念,如今有越来越多的街坊朋友走进教会,参与其中,让教会的外展事工迈出新的一步。
林伟成牧师:牧养心态—为羊舍命
慈光堂主任牧师林伟成分享了他的牧养经历与心得。他提到,自己在初中时期便开始参与慈光堂,目前已牧会40年。回顾过去,林牧师认为,教会弟兄姊妹之间的内聚力曾经十分强大。展望下一代甚至再下一代的信徒,他强调,牧养是有相连关系的。他以自身为例,大学时期被牧养的经历,让他从一个不善于说话的人成长为今天能公开讲道的牧者。因此,他对牧养下一代始终抱著"信徒不是我的羊,而是上帝的羊"的心态,认为牧者只是托管者,负责照顾羊群并将他们带到上帝面前。 在这样的牧养前提下,林牧师认为牧者必须具备三方面的心态。 首先,牧者要著重与年轻人的关系。他分享,自己早期在教会工作时非常专注于青少年事工,因为他热爱青少年牧养。有时在预备讲道的过程中,看到年轻人便会即时想到他们的需要,并主动关顾。林牧师曾经做了15年的青少年工作,最近重新接触年轻人时,依然坚持建立亲密的关系。他指出:"耶稣与门徒一起生活得非常密切,同样地,这个世代的人都需要关系。他们在寻找紧密的爱。如果我们能够带领他们走向神,他们的生命将会有更大的改变。"他认为牧养的方向在圣经中已有清楚的教导,牧者只需照著去做,并在此基础上吸收他人的优点,结合自己的处境,便能提升牧养的效能。 其次,牧者需要带领信徒认识圣经真理。林牧师指出,虽然关系重要,但帮助信徒生命成熟同样不可或缺,这包括帮助他们按照圣经真理生活。他强调:"培养信徒以神的价值观面对今天社会的各种冲击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缺乏这样的基础,他们很容易离开教会。然而,若他们与神建立了独立而紧密的关系,就能抵挡住各种试探。" 第三,牧者要有为羊舍命的心态。林牧师分享了一段30多年前的经历,当时他带领一群弟兄姊妹行山,自己走在最前面探路。在山洞中,他遇到大蝙蝠,接著在村内又面对一只大犬,这让他立刻想起圣经中"好牧人为羊舍命"的教导,于是义无反顾地继续前行。他提到,这次经历一直提醒著他,牧者需要为羊群付出。
不过,林牧师也强调,为羊舍命需要有原则。例如,在面对同工不理解时,他会尽力解释自己的立场和原则,特别是在2019年社会运动期间,教会受到很大的压力,他仍然坚持让对方明白自己的决策。他表示:"如果不是与神有真实的关系,连自己也站不住。所以我们必须与神有紧密的连结,这样才能带领会友和信徒进入神的命定中。" 最后,林牧师总结说:"作为牧者,要忠于神的召命,竭力摆上自己的生命,完成神托付的工作。最终,我希望看到神托付给我们的弟兄姊妹,都能成为神国中成熟、有外展能力,并且为神作工的群体。"
研讨会第二场工作坊将另文报导,敬请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