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他再与大家看到受造物的悖逆,最后又如何蒙恩领受上帝的赐福。杨牧师提到我们要认识试探者、试探的过程和罪行的本性,才有助我们警惕,以免像始祖犯罪。
"耶和华神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创3:1)
经文介绍这条代表魔鬼的蛇,它的特征不是凶恶,而是狡猾。本来经文可以描绘魔鬼成为一只凶猛恶毒的狮子或恐龙,但牠是以一个专业顾问的姿态出现,活像光明的天使,这样才真正危险和可怕,因为我们不会有戒心。
接著蛇引诱女人,杨牧师特别提到试探的过程比内容更值得我们留意和小心处理。魔鬼提出一个简单直接、表面上毫无恶意的疑问:"神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创3:1)
就正如我们在现实环境中看到很多灰色地带,内心会有一连串的疑问,"圣经在这方面的原则是否清楚?"我们总能找到一些借口和解释去支持自己想做的事。做过一次,下次就更少戒心,胆子更大,结果就中了魔鬼的圈套。
夏娃就是落在这样的危机里,她接受魔鬼这疑问的挑战,心底里开始同意魔鬼的看法,觉得自己所受的束缚越来越大,魔鬼的声音就越来越响亮和吸引。所以杨牧师说,处理试探的最佳办法是第一时间逃离现场,越在试探里逗留得越久就越危险。
我们要对魔鬼的声音决绝地说"不",直截了当拒绝牠的建议,然后不再理会牠。千万不要犹疑,越迟走越难自拔。走开之后我们要立刻走到天父那里,让祂的慈爱拥抱你,保护你脱离魔鬼的诱惑。雅各书四章7至8节也说:"务要抵挡魔鬼,魔鬼就必离开你们逃跑了。你们亲近神,神就必亲近你们。"
"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创3:4)
杨牧师进一步解释说,魔鬼的诡计是得寸进尺,从一个看似单纯的疑问,渐渐变成否定圣经的清楚原则。因为神明明说了"这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创2:17)
其实魔鬼的话似是而非,始祖吃了禁果之后真的没有死去。我们可以做的是返回圣经的话,坚持只要神的话,它是唯一可靠的准则,亦是对抗魔鬼最重要的武器。杨牧师说,魔鬼最著紧要破坏我们对神话语的信心和服从。因此,我们千万不要怀疑神的话语,我们务要对神的话有更深入的认识,更稳固的掌握。我们要昼夜思想神的话,让神的道潜移默化地影响改造我们的生命。
"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创3:5)
魔鬼开始时尝试动摇我们信心的根基,但牠有另一个更致命的手段,就是要我们怀疑神。牠主要的策略不是用很吸引的东西来引诱我们离开神,而是挑起我们对造物主反叛的心态。魔鬼喜欢把对神埋怨、不信任的种子撒在我们的心里。杨牧师说,我们千万不要让它们孕育出来,以致对神的良善和大爱开始有保留,然后渐渐与神疏离。
所以我们不要对神的爱有所保留,这是最致命的。我们要看到神是爱我的,看耶稣基督就知道神是爱我们的,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神已经差遣祂的爱子来拯救我们。
"于是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又给他丈夫,他丈夫也吃了。"(创3:6)
第六节记载了人第一次的犯罪,罪在这一刻入了神所造的世界。罪的来源是在人自己心里,是人对造物主的抗拒和悖逆。经文提到女人吃这禁果背后有三个动机,首先是好作食物,这代表人肉体基本的需要,人的罪性其中一个特点是不信,人就是不愿意接受原来自己需要造物主。
其次是悦人的眼目,这代表人生的乐趣和物质的享受,人的罪性包括贪婪,只追求自己的享乐,不愿理会神的心意,也不关心别人的需要。最后是能使人有智慧,代表人喜欢按著自己的意思去行。
杨牧师指出,以上三点正正是约翰壹书二章16至17节所提到的世界的情欲:"因为凡世界上的事,就像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惟独遵行神旨意的,是永远常存。"
他总结说,时至今天,人的罪性本质依然一样:人要靠自己、为自己、按著自己的意思行事。我们把造物主从宝座上推下来,自己坐上去。最核心的问题不是蛇(试探者),牠只是陷阱;也不是树(试探),它只是场景;乃是在人的心,要靠自己、为自己、按著自己的意思行事。
创造就是告诉我们:人是受造物,不属于自己,要一心归向造物主,才是真正活著。我们知道自己的心是倾向悖逆,我们更要警醒,返回造物主的身边,返回神的话那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