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黃斌
作品:《天幔》
材質:亞麻布油畫
尺寸:80x60cm
年份:2020年
《天幔》這幅畫作是在聖靈感動下完成的。福音書中這樣記載了耶穌走上十架完成救贖大功的場景,「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約3: 14-15)。「忽然,殿里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地也震動,磬石也崩裂。」(太27: 51)。
《天幔》一畫所要呈現的即是人類歷史上至為重要的時刻。耶穌為我們完成的偉大救贖:天幔開裂,人神相通。畫作力圖以現代藝術形式語言呈現那偉大的異象。那是異象,充滿異乎尋常能量的異象。超越自然,連接天地,聯通人神,創造歷史。這「異象」遠遠超越了中國傳統藝術概念中的「意象」。意象所指僅僅是這樣的畫作的表層語言形式。
《天幔》在具體的形式表現中,強化了畫面色彩的超自然性和造型圖式的多重意義象徵。作品主要採用紅紫色系的色調,以體現場景中的超越性和動蕩感。畫面下部,背景的紫色、黑色與曙紅色山岩(加略山岩,在耶路撒冷聖墓大教堂我曾觸摸了那裡的石頭)的色彩組合,更加強化了高貴的悲劇性。上部,明亮的橙紅圖像和下部深沉的曙紅,以高純度的色彩完成了上下、天地的呼應。體現出神至大的救贖之功。一條深暗的中縫貫穿上下,這是全畫的中心,那偉大異象的中心。這裡既體現了天幔開裂又和上部橙紅圖像共同形成山岩上被舉起的神聖十架。那橙紅的圖像如十架上的神子,開裂的身體為我們完成了救贖!這形象以強力翱翔於全畫,昭示著救贖之恩統轄全地。
在細節處理上,將幔子的裂痕與十架上的耶穌形象做了複合性的結構表現。天幔上以古羅馬數字一到七象徵主的「末後七言」,同時也強化了畫面的歷史氛圍。中下部,我使用了一個印章圖像,那是二千多年前的中國古璽圖像的挪用。古璽圖像顯現的是下部的「十」字開啓了上部的「門」。使用這一與耶穌時代年代接近的中國古圖像期望使畫面更豐厚、更具歷史感。同時也多了一點東方古文化元素。具體的色彩處理中,上部橙紅形象的色彩是全畫純度最高最具熱力的顏色。祂既是全畫的熱力之源,與下部的山岩前的曙紅、天幔的紫灰、深赭紅的羅馬數字形成紅色調的系列,其間那枚古印璽的紅更起了很好的上下連接的中繼作用。那朱紅的十字呼應著橙紅的最高形象,在這一色彩系列中不可或缺。所有這些形式語言都是為了使畫作內蘊更為深沉豐滿,呈現出天幔開裂至大救贖的偉大異象!
異象,其畫面體現從繪畫美學而言,方法也必須有異於甚至超越常規的寫實。這張畫我自然也沒有採用文藝復興期以來油畫的傳統寫實手法,而是採用更為現代、形式表現力更豐富的兩度半空間語言和主觀性的造型色彩體系。從宗教美術的歷史講,中世紀的聖像藝術其實已經為我們提供了很多類似主題的優秀表現的範例,其主觀性的平面化空間和象徵性色彩對我這張畫的繪制都有著啓發性的意義。當然來自現代神學的超越性和現代藝術美學的主觀性和自由度,是這張作品繪畫美學的真正的框架和基底。更應強調的是:離開那偉大的啓示,人是什麼也做不了的。
2025年3月6日
專欄作者黃斌,1993年在洛陽受洗,希望用畫筆和文字讚美主。曾任大學教授和旅德畫家,退休後希望以保守主義的現代油畫創作者和文化學者的姿態作主僕人。
【當代藝粹】專欄由《基督日報》與「香港藝術動力」合作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