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舊約到預苦期:高銘謙牧師解「金牛犢事件」與悔改真義

從舊約到預苦期:高銘謙牧師解「金牛犢事件」與悔改真義
高銘謙牧師。(圖:建道神學院視頻截圖)
建道神學院於3月5日至4月17日推行「爾道預苦2025運動」並開設直播課堂。是次主題為「聖經中的三個40天」,建道神學院代院長高銘謙牧師在首堂講解摩西在西乃山四十晝夜按受《十誡》的事蹟,並從中揭示帶給今天信徒的啟示。

解析摩西與《十誡》的中介者角色

高銘謙牧師指出,以色列民離開埃及後進入曠野,上帝再次降臨西乃山,與祂的子民立約。摩西獨自在山上與神同處四十晝夜,期間不吃不喝。耶和華將這約的內容,即《十誡》,親手刻在兩塊石版上(出埃及記34:28)。摩西作為中介者(先知),他的角色是上山聆聽上帝的旨意,並下山傳達給以色列人。中介者的原文意指「代言人」或「傳話者」,其任務是準確無誤地傳達上帝的話語,正如「上山聽,下山講」的使命。

摩西下山後,亞倫和以色列眾人見到他臉上的皮膚因與神同在而發光,心生敬畏,不敢靠近。摩西將神在山上所吩咐的一切話傳達給眾人後,便用「帕子」蒙上臉(出34:29-33)。在新約中,哥林多後書3章13至16節記載,保羅提到這帕子,指出摩西蒙臉的舉動象徵以色列人不願定睛看耶和華的作為,視野被蒙蔽,心變得剛硬。

高銘謙進一步解釋:「帕子也象徵今日信徒心中的障礙,使我們無法直面上帝。唯有當我們除去這帕子,就能看見上帝。」他強調,這帕子在耶穌基督裡已被廢去,因為耶穌作為人類的中保,使信徒得以與上帝面對面。因此,耶穌的角色至關重要,祂如同「摩西2.0」,成為人與神之間的中介者。然而,耶穌不僅如此,祂更超越摩西,因為祂不僅是人,更是神的兒子,是神榮耀的彰顯者。

高牧師說:「在預苦期,如果我們仍懷疑耶穌是否為我們釘十字架的神子,我們就無法看見上帝的榮光。」

從舊約到預苦期:高銘謙牧師解「金牛犢事件」與悔改真義
由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於1633年創作的《崇拜金牛犢》(The Adoration of the Golden Calf)現藏於倫敦國家美術館。

高銘謙牧師闡述「金牛犢事件」的深刻啟示

高銘謙牧師進一步提到,摩西下山後發生的第二件重要事件:「金牛犢的啟示」。當摩西離開以色列人四十天後,以色列人在山下鑄造了一頭金牛犢,並向它跪拜獻祭,將其視為帶領他們出埃及的神。

在古近東文化中,牛本身並非神,而是神明的座駕。異教神巴力常被描繪為坐在牛的背上,因此古近東的人用牛來敬拜巴力。以色列人敬拜金牛犢,實際上等同於敬拜巴力。然而,當時以色列人並未明言是為耶和華鑄造偶像,也沒有表明是敬拜巴力,只是聲稱敬拜那領他們出埃及的神。他們認為自己並未為神雕刻偶像,因此何罪之有?

高銘謙指出:「金牛犢原本是用來敬拜巴力的一種設定,但以色列人卻借用它來敬拜耶和華,這是一種混合式的敬拜。」問題在於,以色列人用敬拜巴力的方式去敬拜耶和華,這完全偏離了神的旨意。今天的信徒不會用民間宗教的方式去敬拜耶穌,也不會將耶穌降格為民間神靈。

因此,以色列人違背了第二誡「不可雕刻偶像來當作神敬拜和服侍」。在曠野的四十年中,儘管上帝多次顯現祂的同在,如過紅海、雲柱火柱、賜下嗎哪等,以色列人仍然埋怨神,甚至不信任帶領他們出埃及的領袖摩西。他們是頑梗叛逆的百姓,卻自以為用自己的方法可以解決問題。

高銘謙提醒今天的信徒:「我們以為越認識自己,反而越不能真正認識自己。我們為自己矗立了許多金牛犢,試圖掌控自己的信仰,甚至控制上帝。然而,上帝常常要求我們走出生命的安舒區,進入看似危險的領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才能更深刻地認識上帝,生命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長。」他呼籲信徒在預苦期默想耶穌為我們所作的一切,祂為我們釘在十字架上,賜給我們生命。願我們跟隨耶穌,而不是為自己鑄造金牛犢。

「上帝的後悔」與悔改的呼召

在金牛犢事件之後,上帝發烈怒,摩西為以色列人代求,上帝便「後悔」。高銘謙牧師解釋,現代人往往直覺地認為後悔是一種人性的反應,意味著對過去行為的否定與懊悔,但這種觀念並不能套用在上帝身上。

「上帝的『後悔』是對人類悔改的回應。」高銘謙指出,上帝在降下刑罰之前,通常會差遣先知向人宣講悔改的信息。若人願意回轉,上帝便不再降災,因為祂「不願一人沉淪,願人人悔改」。因此,上帝的「後悔」背後蘊含著對人悔改的深切期待。 其中一個經典例子是舊約中的約拿先知。上帝命令約拿去尼尼微城宣告滅亡的信息,城裡的人因此披麻蒙灰、悔改認罪,上帝便不再降下災禍。

「我們的主極其渴望我們悔改。」高銘謙強調,在預苦期,我們應當默想過去一年中生命裡的慾望與罪惡,在上帝面前認罪悔改。這樣的生命是討主喜悅的。他呼籲信徒祈求上帝「後悔」不降災,並在生命中信實地處理各樣的罪。

最後,高銘謙牧師再次呼籲大家在預苦期默想耶穌為我們所作的一切,並以悔改的心回應祂的恩典與呼召。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