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兒何需用「虎」力﹖猶太教育兒童有良方 編輯室 2011年12月21日星期三 下午12:35 自從「虎媽」嚴格家教養出優秀女兒的消息出現後,不少父母陷入兩難中:既羨慕培養出優秀孩子,又怕虎媽般的手段弄巧反拙,真是進退兩難。 牛津大學出版社本月初進行了「猶太人的育兒智慧」家長講座,由該社副區域董事總經理麥嘉隆分享了猶太人的教育方式,對象是一班相當關心子女教育的家長。麥嘉隆弟兄借鑑了不少《聖經》經文以解構猶太人的育兒的智慧,為港孩和虎爸虎媽關係相當矛盾的香港社會給出一條新路。 先看看一些數據。全世界猶太人口約1600萬人,佔全球人口比例不到0.25%,只相等於如斯里蘭卡、剛果等小國家。但據統計他們竟全世界有五分之一諾貝爾獎都是他們囊中物。別以為猶太人天資過人。2002年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對80多個國家進行研究,發現猶太人的平均IQ僅為95,位列26,低於美國、韓國等人的平均智能指數。 不少人對如此驚人的成就的民族能作出如此貢獻作研究。所謂「三歲定八十」,有人研究發現猶太人成功的原因並非天資聰穎過人或大腦結構不同,而是來自於他們獨特的幼兒及兒童教育。麥嘉隆先簡介了猶太人的歷史背景,此民族完全算上「多災多厄」,在十四世紀時無辜被指控為歐洲黑死病的元兇、十九世紀俄國沙皇對猶太人大肆迫害、廿世紀希特勒的納粹政權對他們進行大屠殺。至歐洲又出現排猶風潮。但猶太人的歷史十分驚人,儘管他們在公元前721年亡國,卻仍能在亡國2600多年的公元1948年復國,將不可能變成可能。 一. 建基於家庭:樹立榜樣,建立習慣 回正題,猶太人是如何對他們的孩子進行教育呢﹖麥嘉隆首先指出父母樹立榜樣,建立孩子的習慣是第一。他們極度重視的摩西五經裡的《申命記》6章6至9節:「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 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猶太人著重讓父母作孩子的榜樣,不像今天的父母將孩子「外判」給女傭、學校、playgroup等。 此外今天仍然有猶太人經文裝在小盒子裡放於額上,稱為shema,顯示他們對神話語的重視。麥嘉隆表示幫助孩子建立閱讀習慣相當重要。一本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Shallows”指出有研究發現當閱讀時,大腦部份會隨閱讀內容而作出相應反應,如讀到彈鋼琴的片段時,大腦掌控彈琴的部份也果然有所反應。該書又提到孩子有閱讀習慣的話,到了11、12歲當學習漸漸進深時他們已建立出尋找知識解決困難的能力。他建議設定全家人一起閱讀的時間,幫助孩子建立閱讀習慣。 二. 建立目標,讓孩子獨立 麥嘉隆提到創世紀2章24節有「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的話。猶太人到了二、三十歲就看為完全獨立於父母的成年人,他表示對於中國人父母來說相當「掃興」,但發人深省:「很多時父母不想讓孩子獨立,乃希望他們做到自己未能達成的願望。」他表示《聖經》中視孩子為父母的「產業」,而這禮物是有限期的。 三. 建基於幼年:授終身可用之道 《聖經》箴言有「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及「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的話。有人認為人一生最重要學習的東西在幼稚園已學了,例如人是會死的、要有禮貌、要整理自己的東西等。要不斷訓練孩子,無論是品格態度還是技能都要兼備。 但值得注意的是技能是隨時代不斷變化的,因此猶太人強調要教孩子直等到老也有用的東西。麥嘉隆提到一項研究將糖果放在一班孩子面前,告訴他們若等15分鐘才吃會給他們更多糖果,結果發現那些能夠「忍一下」的孩子長大後更成功。這種「延後享樂」的美德在猶太人的教育裡隨處可見,如《聖經》羅馬書12章19節提到「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提醒人要有忍耐一時的品德。另一種品德是要考慮代價。《聖經》哥林多前書6章12節:「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哪一件,我總不受它的轄制。」提到凡做任何事要思想背後的代價而行。 四. 建基於紀律:勿讓愛變為縱容 《聖經》箴言13章24節:「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麥嘉隆表示猶太人視杖為保護的象徵,在《詩篇》23章4節有「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的話。猶太人強調要愛和保護孩子,但亦重視管教,與現代家庭說要與孩子做朋友的說法有所不同。 五. 建基於鼓勵:讓家庭成愛之窩 今天常在父母口中聽到這樣的話:「死蠢!教了你多少次呢﹖你又錯了!」「只有99分﹖連一分你都不能拿回來嗎﹖」「又考得比某某差嗎﹖」《聖經》哥羅西書3章21節「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猶太人認為不能惹兒女的氣,意思是不要令他們失去鬥志。麥嘉隆表示猶太人強調父母管教的同時要保護他們,讓他們感受正面,覺得得到關懷。 他建議今天的家長作孩子的模範,特別是在平日晚間少看電視、影片或上網,而選擇與孩子一起看書,又表示男性也有責任,別將孩子「外判」給媽媽,一起將家庭營建為溫暖的「愛之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