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特访问了工业福音团契总干事余妙云女士,对香港的基层福音事工作进一步了解。
在小小的办公室一隅,放了满满的奖座和记念品,见证了工福30年来对基层社群的爱。
参与基层福音多年的余妙云女士在基督教基层事工机构里得到不少肯定,她向本报记者讲述了香港基层福音运动的历史。
香港基层福音运动历史
"90年华福招聚机构领袖在星加坡举行基层福音会议时,世界不同地方的人走在一起交流后,发现香港在基层福音事工上走在前端。"
为什么香港基层福音工作比其他地区走得快呢﹖余姑娘认为主要是社会原因:香港50年代难民潮的出现,令教会开始关心难民,出现基层工作;60年代工业出现,带动劳工事工……这些因素带动了基层宣教工作。
此外,60年代亦正值学生运动的"火红年代",当时不少基督徒活跃于基层福音工作里,包括蔡元云医生、陈喜谦、冯伟文、陈天祥等人,他们至今仍然是关心基层的中坚份子。
华福大会与基层福音事工运动
每5年一届的华福大会与各地华人基层福音事工有密切关系,一直担当著联系角色。在90年的华福大会上,关心基层工作的领袖们聚在一起,开始了华福与基层事工不可分割的关系。
余女士忆述,在那次的会议上,各地区的同工都被燃起,认为在世界来说,基层人数占最多,意味著福音要遍传的话,基层福音事工是大势所趋。当时的教会的对象多是中层,但踏进90年代后,基层福音事工成为新议题,及至后来的华福也以此为题举行了咨询会议。
孤军作战 默默事奉
华福会议过后,各机构回到各自地方事奉基层人士,开始遇上各样困难:机构力量小,而教会对基层事工漠不关心,各地机构都有孤军作战之感,于是在97年再举办了"普世华人基层福音会议",华福为协办角色。会后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基层工作是神的旨意;97回归后,香港的有钱人走了,面对经济问题有很多挑战,加上中国这个大禾场,香港的教会未能回应。
会议后,一众筹委感到不能就这样完结,都想继续维持下去,于是"主爱基层运动"开始了,希望向整个香港社会、教会和贫穷的人呼喊:"主爱你们!"
与香港巿民共渡时艰
在余妙云眼中,"主爱基层运动"已形成一股长期的联合力量,在香港逆境时,与贫苦大众一起跨过逆境。"我们将从事基层工作的同工或信徒团结起来,将福音传开去,因此我们的意义是合一的行动,提醒教会关心基层福音工作。"98年年经济衰退,运动很快地回应社会需要,进行关怀行动、发出紧急援助基金和物资、采访、千人宴等,让很多贫穷人参与;01年时,香港贫穷问题严重,于是组成"基督徒关怀贫穷人行动",与巿民共渡时艰。至01年末,教新、联会和其他关心基层问题的教会领袖推出了"教会关注失业行动",回应社会需要……这一切余妙云都觉得是运动的果效。
「我觉得运动是有成果的,90年代关心基层开始,透过劳工主日、社会关怀主日、前线人员与基层人接触、带他们信主等工作,关顾基层的意识不断传递开去,多了教会关注,多了人谈及,关心贫穷工作的也多了,亦多了文章,甚至配合整个大趋势,觉得基层需要关心扶助。
然而无可否认的是,各机构的工作都分散的,机构各有各忙、各有各需要,很难结集力量。"我们希望今次主爱基层双周能用两个星期的活动,集结教会的关注。"
访问、撰文:陈丽斯
余妙云女士访谈 (下)— 重拾教会丢掉的使命 (2006.04.21)
相关新闻: "主爱基层双周"今个劳工主日将誓师 (2006.04.21) "4‧18"开始至"5‧1"—把主爱传遍基层! (2006.0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