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教會遇上AI」劉建良、關瑞文:教會如何應對AI時代挑戰

「當教會遇上AI」劉建良、關瑞文:教會如何應對AI時代挑戰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將軍澳堂16日舉行了「當教會遇上AI」講座。(圖:基督日報)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將軍澳堂16日舉行了「當教會遇上AI」講座,兩位講者劉建良牧師和關瑞文教授分別從實用和神學的角度探討人工智能(AI)對教會和信仰的影響,以及教會如何應對AI時代的挑戰。

劉建良牧師:AI可成教會得力助手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將軍澳堂主任劉建良牧師以「小小AI的牧師」自居,分享了他對AI的親身體驗和看法。他開宗明義,AI現如海嘯般席捲而來,預料將像手提電話一樣普及,深刻地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因此,教會不應單從神學和倫理層面看待AI,更應實際地將AI應用在教會事工,在行政管理、講道預備、門徒訓練、宣傳福音等方面成為得力助手。

劉牧師表示,AI工具令他的工作效率和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他形容為「更快、更準、更深、更廣」,包括視覺和影音創作、宣傳品和福音材料製作、動畫製作、教會行政協助、虛擬牧者/導師、講道預備、寫作協助、查經輔助等方面的強大功能。

例如,他展示了AI如何快速生成宣傳海報、主日學插圖、講道PPT,只輸入簡單的文字描述指令就可生成逼真的動畫和虛擬人物。他又演示如何利用AI協助處理會議記錄、安排日程、設計問卷、自動化流程,以及撰寫推薦信和回覆電郵等。劉牧師還即場演示了與AI的對話,展現了AI在語言理解、情感表達、模擬面試等方面的能力。

他詳細介紹了多種AI工具,並展示了這些工具在教會事工中的具體應用。 他列舉了語音轉文字工具(如OpenAI的Whisper、Google的Gemini、Claude、訊飛)、圖像生成工具(如Adobe Firefly、Midjourney)等。他還使用了Google AI Studio 和 Notebook LM 來展示AI 在圖片、影片生成和檔總結等方面的應用。

他認為,AI未來可以幫助建立更智慧的會眾關懷系統,通過分析會眾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的關懷和支援。AI還可能充當虛擬秘書,協助處理日常事務。他甚至設想AI在初階靈性輔導、個人化靈命成長、線上敬拜等方面的應用,AI應用將為教會帶來無限的可能性。

關瑞文教授:不能被AI取代

另一方面,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院長關瑞文教授則介紹自己是「AI狂熱分子」,每天大量時間會使用AI進行研究、教學和創作。他同樣介紹了自己常用的AI工具,包括ChatGPT、Google AI Studio、Perplexity AI等。關教授展示了他利用AI創作的影片,包括他自己用AI合成的韓語歌唱影片,以及一段包含已故神學家AI生成影像的末世主題影片。

關教授的核心論點是,儘管AI可以高度模仿人類的行為和反應,但它並不具備意識和靈魂。 他引用了Google工程師聲稱AI具有意識的新聞,引發了關於AI是否能取代上帝創造人類的討論。但他通過"Chinese Room"的思想實驗,以及對科學界關於人類意識的幾種理論的介紹,強調目前的AI技術並不是在模仿大腦的結構和運作方式,而是模仿人類如何回答問題。他明確指出,因為沒有商業價值,AI目前的發展並沒有朝向創造意識的方向。

關教授進一步探討了AI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特別是對教會的挑戰。 他認為,AI技術的發展必然會導致一些職業被取代,但同時也會創造新的職業。教會應該在時代中扮演重要角色,關懷那些因技術變革而受影響的人。

他提出了"Co-Intelligence"的概念,即人與AI的協同智慧,主張人類應該利用AI作為工具,而不是被AI取代。他特別強調,即使AI能寫出完美的講章,牧師也不應該使用,因為講道是牧者在上帝面前的領受,是靈魂的交流。他還提醒人們警惕AI可能帶來的威脅,如過度依賴AI導致認知被少數公司塑造、假資訊氾濫、AI被用於軍事目的等。

兩位講者都強調了AI作為工具的潛力,並呼籲教會和信徒以智慧和批判性思維來應對AI時代的挑戰。他們指出人類需要培養與AI協作的能力,學習如何有效地利用AI來提升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質,而不是被AI所控制。鼓勵大家積極探索AI在教會事工中的應用,但同時也要保持警醒,避免過度依賴和濫用AI。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