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會培靈會第三講:迎八福 風雨踏歌行

分享得真福的心靈八境

聯會培靈會第三講:迎八福 風雨踏歌行
中國神學研究院副院長余達心牧師講解馬太福音五章第1至10節,分享得真福的心靈八境。(圖:基督新報/Carol U)
香港基督教聯會第12屆培靈大會進入第三晚,中國神學研究院副院長余達心牧師講解馬太福音五章第1至10節,分享得真福的心靈八境。

「虛心的人有福了」

「虛心的人」按原文和英文應翻譯為「心靈貧窮的人」,余牧師解釋說,這個貧窮是指到了赤貧的地步,完全地需要依靠別人的供給來生活;在屬靈的意思是指在信仰中全然地依靠神。當人一心依靠神生活的時候,神的旨意就有機會活現在他們的生活裏面,這樣他們裏面能感受到聖經中所說的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的天國的生活。

「哀慟的人有福了」

「哀慟的人」指那些自覺一無所有、看到自己的本相罪惡,知道自己將來要面對的審判,並看到別人也將與自己一樣將受審判並為此哀傷的人。余牧師指出,今天很多人生活好像很燦爛,但是實質空洞不堪,相對主義流行在今日的時代。那些心靈敏銳的人能看到世界正在很大的罪當中,他們的心靈裏為世界而哀働。這樣一個哀慟的人,會將自己生命獻上,耶穌說這樣的人能得到安慰,因為上帝將救恩施予那些願意脫離黑暗的人。

「溫柔的人有福了」

余牧師說,溫柔過去指有節制,是一種美德。一個人願意接受神的智慧、管理和教導,過一個有節制的生活。他指出這裡的溫柔不是透過操練而控制自己,而是要將整個人的生命放在神的手上,得到神給的真我,將虛假的我破碎。這樣的人接受神的旨意,可以在天國管理神給人的責任。因為神不會差派一個自以為是、自把自為的人管理地土。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

余牧師首先解釋說飢渴的程度,如在沙漠裏面旅行,飢渴是不可少看的,要立即找水源和綠洲解渴才能保存生命。這裡飢渴的對象是「慕義」,公義的含義是與神重新立約,建立與神的關係。這裡講道基督徒與神的關係的一種生命的影響,基督徒要將公義真實地在生活中實踐和施行出來;神公義的仗要在社會裏用基督徒的生命演繹出來。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

余牧師解釋說,「憐恤」的希伯來文原文是“chesed”——含意是在立約裏面的愛,這是愛的盟誓,基督徒要對人實行這個愛,直至對方去到最容易受傷害、受破損、最孤獨、最孤單的時候都與他同去?神說這樣的人有福了,神與你們同行。余牧師反問大家是否存憐恤的心?我們是否總是很容易批判人?

「清心的人有福了」

余牧師解釋說,「清心」是沒有雜質的和沒有被沖淡的。清心的人只是盼望一件事——看到上帝,與上帝面對面,這時候生命被神充滿,完全放下自己,自然地透視出神的榮美。他指出現代基督徒忽視尋求主的面,特別在福音派的教會中很少談及與主面對面,他說:「教會常有許多的活動,許多的侍奉,但偏偏我們沒有全心地去認識上帝。」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

和睦不單是將衝突的人拉在一起,使他們和睦,更是將祝福帶給人,peacemaker。余牧師特別講到人裏面的恨,恨可以破壞一個人的生命。耶穌講到,得到最大祝福的人是給人祝福的人,這人可以稱為神的兒子。

「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

余牧師說,為義受逼迫的人已經視自己的生命為無物,就算是付出上生命要堅持信仰的地步。他舉出一個例子,母親面對兒子因信仰受到逼迫,但作為母親的還是叮囑兒子堅持信仰,得到天上的榮耀,這裡的母親看到神的美善,看到福音何等的高貴,才能如此做。

余牧師總結說,此八福是一個程度遞進,自我否定的升級,是全然地依靠神,與神同行。最後他以禱告結束:「主,求你將對福的嚮往放在我們心裏,讓我們以生命去追求神。」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