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尼系数的限制及香港的贫穷问题(下)

坚尼系数的限制及香港的贫穷问题(下)
坚尼系数的限制及香港的贫穷问题(下)

其实坚尼系数,跟其他指数一样,有它的功能, 也有它自身的限制。它的功能大家都说得很多了,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限制:

坚尼系数以家庭收入为单位,过去香港的核心家庭人数不断缩小(由十年前的平均3.3人一个家庭到现在的3.0人一个家庭),对坚尼系数产生很多的扭曲效应。即是说,以往没有收入的老年父母跟收入支柱的子女同住,只算为一个有收入的家庭。现在很多年轻或中年父母家庭都搬出老年父母的家,留下老人家自己成为一个没有收入的家庭,在收入结构没有减少的情况下,这个现象已经"创造"了大量没有收入的家庭,大大提升了坚尼系数。 政府对市民的生活补贴没有计算在内。例如一个住在公共屋村的家庭,大量节省了租住私人楼宇或供楼的支出,弥补了跟高收入家庭的差距。此外公共医疗补贴,税收结构等等都影响了坚尼系数的反映能力。 从实际经验来说,香港最高坚尼系数是2006年的0.533,大家凭生活经验觉得,是2006年还是今天的贫富悬殊问题严重?不是这两年才开始多了人说出"M型"社会的趋势?如果今天贫富悬殊问题比2006年严重,为什么坚尼系数反而"降低"到0.434?

曾渊沧博士在2007年的文章中道出了一个问题,大家都可以思考一下:"当年,为了1997年回归的不明朗因素,大量港人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移民加拿大,加拿大就是一个坚尼系数比较低的地方(1998年系数为0.331),但是,多数香港移民最终还是选择回流,放弃这个坚尼系数比较低的地方,这说明了什么?" 我想大家认真思考一下:其实贫富悬殊有什么问题?

若果可以选择,你情愿高坚尼系数,即由一个家庭拥有全社会的大部份收入(例如每月HK$1,000,000,000,然后其他人"相对地"拥有低收入,例如每月HK$30,000(留意"相对地"这个字眼),还是情愿坚尼系数为0.000,即每个家庭收入绝对地平均,而其家庭收入为每月HK$5,000?

我相信每个人都会选择做一个每月HK$30,000收入的"穷"家庭,而不做一个每月HK$5,000的低坚尼系数家庭,对吗?

所以问题不在高收入家庭的高收入,而在低收入家庭的贫穷。不是贫富悬殊的问题,而是贫穷问题。这就解释了为什么2006年香港的坚尼系数是历史高位,但似乎今日的"贫富悬殊"问题更严重。因为当年经济从2003年沙士风暴中恢复过来,低收入家庭还可以挣到钱,贫富有大差距,但是低收入家庭还是过可以接受的生活。今天的坚尼系数比2006年低,可能贫富的差距不及2006年,但是低收入家庭或没有收入的综援家庭过得比2006年苦,这个现象才是问题所在。

所以问题所在,不是贫富悬殊的问题,而是贫穷问题。

(六感教学总会(亚洲)主席及全人发展协会主席林国华)

相关文章 坚尼系数的限制及香港的贫穷问题(上)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