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於人類的適應能力很強,遇上惡劣的環境,我們很快就能夠適應,以致有些人可能一直使用著一些質素低劣的「廁所」也不在意。還記得在筆者年幼的時候,那時的公共廁 所設計十分簡單,雖然也有廁格,卻不像現在的有獨立抽水馬桶,只有一條長長的深坑,當上廁的人完事後,要待很久才會有大量的水,從另一邊的大型水箱中一次過沖下來,情 況就像一條小河的水,間竭性地從「上游」往「下游」沖去。不過有時因水力不夠,加上常有報紙和雜物阻塞,結果糞便就堆積如山。當時年幼的我覺得非常核突,但久而久之也 習慣了。不過以上事例還不夠某次的經驗深刻,筆者曾到訪一個農村,突然人有三急,立時便進到當地用稻草和竹棚所造簡樸茅廁去,對於住慣城市的我,內裡簡直令我大開眼界 ,那裡沒有抽水馬桶,只見地上有一個約有一平方米闊、兩米深的深坑,下面有著無數黑色的蒼蠅和白色的幼蟲佈滿在那些糞便上,單是這情景,還不敢談到那難聞的氣味,足已 讓筆者感覺像是落了地獄一般!不過更難理解的是,筆者仍然看見那裡的村民卻若無其事地進出。以上事例告訴我們,人會因著環境影響而漸漸適應。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筆者曾 飼養過家貓,自小便教導牠在「廁所」內的便盆上便溺,當牠自小習慣了,每次都要返回那處。有一次,牠走出了大門外,大門卻突然被大風關上,待了很久才被筆者的家人發現 ,打開門後,牠竟然第一時間直衝往便盆上便溺!可想,只要受訓,培養了正確意識,連寵物都堅持衛生習慣,不會隨便就地解決。以上的例子,並非刻意貶低生活在農村的人, 而是想到一個住慣城市的人,根本沒有理由會適應甚至愛上劣質「廁所」!
以上對「廁所文化」的分享其實只是引子,筆者發現從「廁所文化」的討論,可轉化及應用於分析現今社會的「粗口文化」中。以筆者為例,筆者自幼在普通的公共屋村家庭 中成長,父親有說粗言的習慣,他在製衣廠中任管工的工作,中學階段筆者常常前往幫手,那裡的工友無一不說粗言穢語。於是,筆者自小就以為粗言穢語只是生活的一部份,是 一種表達自己的方式,甚至有時有意無意地說了,也不自覺,也不認為這是粗言。以上事例,就好像一個自小習慣使用「劣質廁所」的人,適應了就不會覺得有甚麼問題。可是, 人仍是有良知,筆者相信就算去慣一個惡劣到極點的「廁所」,也必不會愛上它。同樣,習慣及適應處於說粗言穢語的環境是一回事,如果有人認為他不單對此沒有反感,反而愈 說愈喜愛,那麼與習慣使用劣質「廁所」,並且愛上了它的情況有何分別?按照上述的比喻,當筆者還未認識福音之前,也是一個「隨處便溺」的人,但自從認識了耶穌基督之後 ,彷彿去過一間六星級酒店的「廁所」一樣,那時才驚覺自己的無知,因此立志不再過以往隨處便溺的生活。當筆者接觸過嶄新的「廁所文化」,才知道世界上還有其他的選擇, 除了生理上的需要外,原來還可以考慮彼此尊重的重要性,以致從醒悟中嘗試積極離開及改善過去習以為常的「廁所文化」,不斷尋求進步。
現今社會流行著「粗口文化」,甚至近日在議會上的討論,焦點只集中在粗言穢語的定義上:「究竟XX是否「粗口」?甚麼是不適當的議會用詞?諧音又是否可接受?」以上 問題,嚴格來說可能需要由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及社會學家等權威人士替我們解答。然而作為一個受過教育的「城市人」,理應不必為自己愛上農村的矛廁而諸多解釋。筆者只知 道,貓狗尚且曉得自律,何況我們是神所看重並有尊貴身份的人,為甚麼我們不曉得尊重自己和別人,隨己意而隨處便溺?聖經告訴我們,我們如果胡亂進食都不過是影響自己的 肚腹,污穢最多只是排在茅廁裡。可是,人說不潔的話,那就是關乎我們內心的污穢,是從我們內心發出,不單關乎自己的事,更會污穢別人。筆者還是奉勸大家一句:「不要隨 處便溺!」
(作者為伯特利中學校牧何志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