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牧师回顾过往,指监狱曾属"极权主义机构",缺乏适当监管,更被形容为"一头怪物"。如今香港监狱状况已有所改善,现时重犯率约30%,狱中暴力事件减少,且设有监管机构,待遇相对公平。 值得注意的是,监狱以高昂成本处理罪恶问题。根据2023年惩教署统计,共有7,254名惩教人员管理9,500名囚犯,年度开支达54亿,平均每名囚犯每日成本为1,500元。
白德培牧师:监狱传福音重在倾听 基于长期关怀在囚人士的经验,白牧师提出监狱传福音的实用原则。 首要原则是"邀请而不强迫",应传递喜乐讯息而非恐吓——如"不信就会下地狱",鼓励他们专注所得,例如学习放下烦恼,体会上帝之爱。
其次是"超越语言的沟通"。语言仅是沟通的一小部分,关键在于倾听:"透过行为见证传达关怀,态度要真诚,此种沟通比言语更有效,让他们看见耶稣。" 此外,"勿以对方信主作为探监目标"。归信只是传达神爱的副产品,因信耶稣与否涉及多重因素,非一次性事件,而是终生过程,信主是与神相遇的时刻。故谈论信仰时,应避免强迫与批判,以亲切友善态度相处。
白牧师强调,探访在囚人士时必须摒弃偏见。他们并非单纯的"罪人",更是"被罪者"——在特殊境况下受影响而犯罪,本身亦曾受伤害。他叮嘱大家:"须谨记探访室内不只有你与他,更有主耶稣同在。"
循道卫理联合教会香港堂主任牧师余恩明亦深有同感。他举例曾有姊妹探访时对囚友说:"你而家几好啦,以后唔好再犯错啦!(你现在过得不错啊,以后不要再犯错了)"语气如同母亲教训孩子,但囚友在监狱中怎会觉得自己"好"呢?因此,探访时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能造成伤害,因此探访时慎重用语和态度。
余恩明牧师:关怀囚友始于神学生年代
余牧师受到白德培牧师启发,神学生时代已开始关注囚友。毕业后加入教会的本地宣教委员会参与监狱事工,2008年开始到石壁监狱探访,每逢中秋等节日为在囚人士举办活动。2011年9月他联同更新会前往罗湖女子监狱;2013年更新会向循道卫理联合教会颁发"杰出义工团体奖";2018年,教会再获"义工十年服务奖"。
余牧师分享服侍囚友的难忘经历,他与一位囚友建立起友谊,对方持续写信鼓励他努力读书,并为他祈祷。至今余牧师已取得监狱牧师证,可自由进出监狱关顾在囚人士。此外,约十年前他在石壁监狱为一名即将出狱的囚友施洗,对方虽只剩数月刑期,仍坚持要在狱中受洗,并表示要以洗礼见证神,希望所有囚友都能看见。
余牧师观察到许多更生人士出狱后仍自视为"囚犯",他们因此推动多项计划帮助他们重返社会,例如2019年举办训练班教导义工如何接待更生者;2021年与更新会合作"开学有礼"计划,为更生者子女提供护脊书包、校服鞋及书券,减轻家长经济负担。有囚友感激地说,若没有这些支援,他们难以坚持重返社会。
循道卫理监狱事工 继承约翰·卫斯理热忱 作为循道卫理宗派教会的牧者,余牧师表示循道卫理的监狱事工源远流长。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早在1730年便已开展监狱事工,他曾说出名言:"穿戴昂贵的服饰与以善行装饰生命截然相反。没有比这更明显的了——因为你花在衣服上的钱越多,留给赤身者衣穿、饥饿者食粮、陌生人住宿、病人与囚犯救济的钱就越少。" 1778年,伦敦总议会决议在牛津城堡北闸监狱(North Gate)及马歇西尔监狱(Marshalsea)展开福音工作,强调"要尽一切可能去做,因为没有比这份爱更伟大"。
当年的监狱充斥传染病患,监狱事工极具挑战,但约翰·卫斯理仍坚持前往,认为这是"操练灵性"的机会,并积极倡导改善监狱环境。如今,循道卫理联合教会继承这份热忱,从三方面持续在不同监狱服侍:物质援助:提供药物、食物及生活必需品;心灵关顾:举办布道会、每月圣餐、为囚友祷告;制度倡议:推动政府改革过于严苛的司法制度及不人道的刑罚条例。
最后,余牧师以马太福音25章31至46节耶稣说:"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喝了,你们给我『喝』;我流浪在外,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狱里,你们来看』。"
他总结指出:"监狱服侍源于耶稣基督的教导——要给有需要的人『吃、喝、住、穿』"。 盼机构聘用更新人士 教会接纳需智慧 在问答环节中,新生命浸信会荣休牧师麦伟祺分享长期关怀在囚人士及更生者的经验。他表示,狱中囚友往往渴望透过探访者了解外界情况,但提醒探访时应避免谈论敏感话题,只需专注为他们祈祷及关怀其家人。对于更生人士,他呼吁机构以开放态度提供就业机会,并分享自己积极联络不同机构转介工作,甚至筹集资金协助他们维持生计或继续学业。他强调:"当他们信主后,亲身见证耶稣基督如何改变生命,这是最有力的见证!"
被问及教会如何接纳更生人士时,余恩明牧师强调需要智慧处理。他曾遇见过有释囚来教会只为结识姊妹,因此一方面需保持适当的警觉,另一方面要避免让他们感到被排斥。他建议教会应事先为弟兄姊妹做好心理建设,去除成见,最理想是让更生者一同参与团契和崇拜活动,自然融入教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