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牧師回顧過往,指監獄曾屬「極權主義機構」,缺乏適當監管,更被形容為「一頭怪物」。如今香港監獄狀況已有所改善,現時重犯率約30%,獄中暴力事件減少,且設有監管機構,待遇相對公平。 值得注意的是,監獄以高昂成本處理罪惡問題。根據2023年懲教署統計,共有7,254名懲教人員管理9,500名囚犯,年度開支達54億,平均每名囚犯每日成本為1,500元。
白德培牧師:監獄傳福音重在傾聽 基於長期關懷在囚人士的經驗,白牧師提出監獄傳福音的實用原則。 首要原則是「邀請而不強迫」,應傳遞喜樂訊息而非恐嚇——如「不信就會下地獄」,鼓勵他們專注所得,例如學習放下煩惱,體會上帝之愛。
其次是「超越語言的溝通」。語言僅是溝通的一小部分,關鍵在於傾聽:「透過行為見證傳達關懷,態度要真誠,此種溝通比言語更有效,讓他們看見耶穌。」 此外,「勿以對方信主作為探監目標」。歸信只是傳達神愛的副產品,因信耶穌與否涉及多重因素,非一次性事件,而是終生過程,信主是與神相遇的時刻。故談論信仰時,應避免強迫與批判,以親切友善態度相處。
白牧師強調,探訪在囚人士時必須摒棄偏見。他們並非單純的「罪人」,更是「被罪者」——在特殊境況下受影響而犯罪,本身亦曾受傷害。他叮囑大家:「須謹記探訪室內不只有你與他,更有主耶穌同在。」
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主任牧師余恩明亦深有同感。他舉例曾有姊妹探訪時對囚友說:「你而家幾好啦,以後唔好再犯錯啦!(你現在過得不錯啊,以後不要再犯錯了)」語氣如同母親教訓孩子,但囚友在監獄中怎會覺得自己「好」呢?因此,探訪時的一句話、一個眼神,都可能造成傷害,因此探訪時慎重用語和態度。
余恩明牧師:關懷囚友始於神學生年代
余牧師受到白德培牧師啟發,神學生時代已開始關注囚友。畢業後加入教會的本地宣教委員會參與監獄事工,2008年開始到石壁監獄探訪,每逢中秋等節日為在囚人士舉辦活動。2011年9月他聯同更新會前往羅湖女子監獄;2013年更新會向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頒發「傑出義工團體獎」;2018年,教會再獲「義工十年服務獎」。
余牧師分享服侍囚友的難忘經歷,他與一位囚友建立起友誼,對方持續寫信鼓勵他努力讀書,並為他祈禱。至今余牧師已取得監獄牧師證,可自由進出監獄關顧在囚人士。此外,約十年前他在石壁監獄為一名即將出獄的囚友施洗,對方雖只剩數月刑期,仍堅持要在獄中受洗,並表示要以洗禮見證神,希望所有囚友都能看見。
余牧師觀察到許多更生人士出獄後仍自視為「囚犯」,他們因此推動多項計劃幫助他們重返社會,例如2019年舉辦訓練班教導義工如何接待更生者;2021年與更新會合作「開學有禮」計劃,為更生者子女提供護脊書包、校服鞋及書券,減輕家長經濟負擔。有囚友感激地說,若沒有這些支援,他們難以堅持重返社會。
循道衛理監獄事工 繼承約翰·衛斯理熱忱 作為循道衛理宗派教會的牧者,余牧師表示循道衛理的監獄事工源遠流長。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早在1730年便已開展監獄事工,他曾說出名言:「穿戴昂貴的服飾與以善行裝飾生命截然相反。沒有比這更明顯的了——因為你花在衣服上的錢越多,留給赤身者衣穿、飢餓者食糧、陌生人住宿、病人與囚犯救濟的錢就越少。」 1778年,倫敦總議會決議在牛津城堡北閘監獄(North Gate)及馬歇西爾監獄(Marshalsea)展開福音工作,強調「要盡一切可能去做,因為沒有比這份愛更偉大」。
當年的監獄充斥傳染病患,監獄事工極具挑戰,但約翰·衛斯理仍堅持前往,認為這是「操練靈性」的機會,並積極倡導改善監獄環境。如今,循道衛理聯合教會繼承這份熱忱,從三方面持續在不同監獄服侍:物質援助:提供藥物、食物及生活必需品;心靈關顧:舉辦佈道會、每月聖餐、為囚友禱告;制度倡議:推動政府改革過於嚴苛的司法制度及不人道的刑罰條例。
最後,余牧師以馬太福音25章31至46節耶穌說:「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喝了,你們給我『喝』;我流浪在外,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獄裏,你們來看』。」
他總結指出:「監獄服侍源於耶穌基督的教導——要給有需要的人『吃、喝、住、穿』」。 盼機構聘用更新人士 教會接納需智慧 在問答環節中,新生命浸信會榮休牧師麥偉祺分享長期關懷在囚人士及更生者的經驗。他表示,獄中囚友往往渴望透過探訪者了解外界情況,但提醒探訪時應避免談論敏感話題,只需專注為他們祈禱及關懷其家人。對於更生人士,他呼籲機構以開放態度提供就業機會,並分享自己積極聯絡不同機構轉介工作,甚至籌集資金協助他們維持生計或繼續學業。他強調:「當他們信主後,親身見證耶穌基督如何改變生命,這是最有力的見證!」
被問及教會如何接納更生人士時,余恩明牧師強調需要智慧處理。他曾遇見過有釋囚來教會只為結識姊妹,因此一方面需保持適當的警覺,另一方面要避免讓他們感到被排斥。他建議教會應事先為弟兄姊妹做好心理建設,去除成見,最理想是讓更生者一同參與團契和崇拜活動,自然融入教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