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人道危機中無聲 華神資深老師:教會沉默是罪

若只傳基督卻不為受壓迫者站立,就是背叛福音

加沙人道危機中無聲 華神資深老師:教會沉默是罪
加沙地帶居民營養不良問題日趨危急,蓄意阻斷和拖延大規模糧食、衛生和人道主義援助造成許多人喪生,死亡人數激增。(圖:WHO)

自從哈瑪斯為首的武裝組織襲擊以色列殺害及俘虜人質,雙方衝突越演越烈。近一年多加沙更承受著無休止的轟炸、流離失所、飢餓與封鎖,導致不少國際援助單位與國際法律學者,將以色列的反擊行動視為種族滅絕。

然而全球大多基督徒群體、特別是福音派與華人教會對於這樣的困境依然被動、沉默,甚至缺席。中華福音神學院資深老師周學信教授指這種被動「並非偶然」,乃受美國福音派千禧神學觀及華人教會的獨特背景等影響。

教會的兩難

他指出,美國的福音派教會深受「基督教錫安主義」影響,這一神學認為現代以色列的存在是上帝對亞伯拉罕應許的實現及「基督再臨」的預言前提,因而將以色列的軍事行動視為救贖歷史中的一部分,甚至連加沙的人道災難都詮釋為預言實現。

在此背景下,譴責以色列的行為被視為「屬靈的不忠」,加上與親以色列美國外交政策的政治結盟,福音派教會因此更加不願發聲。

但與此沉默鮮明對比的是,教會對俄烏戰爭的迅速回應,顯出教會「選擇性介入」——巴勒斯坦的基督徒因恐懼報復而保持沉默,而在該地工作的福音派差會則擔心影響簽證或入境許可。

華人教會的獨特背景

華人教會在此問題上亦沉默。周教授指出,許多華人教會受到「支持以色列」和「為耶路撒冷求平安」等影響,高舉以色列在「末世」中的地位,這種「親以色列、末世導向的聖經詮釋」深入華人教會的信仰體系,造成對巴勒斯坦人的苦難閉口無言。

在台灣、香港與海外華人網絡中,一些教會亦有穆宣禾場,但教會的宣教焦點多限於個人得救,較少關注結構性不義,加上政治上的謹慎、親以色列神學的進入,更使華人基督徒視視角固化,巴勒斯坦基督徒的聲音被忽視。

「我們的沉默不是策略,而是罪」

作為台灣神學院的教授,周學信特別呼籲台灣督徒善用民主社會、宗教自由等優勢發聲:「『我們不談政治』的說法早已失去說服力——加沙已經不是政治議題,而是人道與神學的危機。」

他提出台灣信徒能透過各種方式去關心和發聲,例如公開聲明、守夜禱告、倡議行動,表達對在台阿拉伯社群的關懷等,亦能透過捐款、物資援助或參與國際人道計劃實際支援難民,「我們需要表明自己並非冷漠的旁觀者。若只傳基督卻不為受壓迫者站立,就是背叛福音。」

他又寫道:「我們的神學必須超越屬靈安逸,面對結構性罪惡;我們的使命必須將福音與公義結合。」

他表示教會仍能找回「道德聲音」,呼籲不要再猶疑:「我們的沉默不是策略,而是罪。是時候為冷漠悔改,超越恐懼,忠心與基督同行——祂不僅在我們的聖所,也在加沙的瓦礫之間。」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