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华人文化将哀伤压抑下去
神学生陈德宜在节目开首指出,哀伤是一种情绪的反应,华人文化不习惯表露,对方如何接收也值得商榷,而信徒面对受伤者未必承担到对方的灰暗情绪,希望用信仰尽快处理到问题,但对方可能仍长期在悲痛中。
圣经科助理教授李颖婷认为,教会的信仰也有影响,信徒群体的回应往往适得其反,如对病危者表示"不应该不开心,快见天父了,将来有新天新地,应该喜乐的",令人觉得哀伤不符合信仰。
神学生田子丰则指, 哀伤好像感测器,让我们知道生命有一些问题需要关注,信仰、华人文化、资本主义等原因却压抑这些情绪。
哀歌经文反映圣经让人流露伤感
在节目第二部分,与会者探讨信仰与哀伤之间可否拉近?神学生张善童认为, 从接触哀伤者和个人研究发现有三种可以医治哀伤,将要离开世界的人的哀伤是一种不舍得的情绪, 但有信仰就有盼望,让离世者的家人相信他日在天家可以相见。
另一种哀伤是突然而来,例如意外,当事人有自责感,信仰可带给他们宽恕的力量;第三种是个人心灵与上帝亲近,发出一种无声的祈祷,好像圣灵说不出的叹息的祷告,坦言与神相告内心的感受,反而医治到内心的哀伤。
陈德宜回应指,这与圣经哀歌类别的经文相似,《 The message of the sound》作者将诗篇分三类别,诗篇如季节像人生的阶段, 正常的人生有正常的生命历程;另二个季节是迷失和重建的人生,特别是当人生处于混乱不知怎样经历过往的信仰,就需重新去建构,发展出另一套舒发信仰表达的方式,原来信仰是容许基督徒此这方式表达哀伤。
他又指出,哀伤可以视为一份礼物,发展出一种对人的怜悯,但不是教导对方怎样走出哀伤。
李颖婷认为,教会留下空间给哀伤者表达情绪,不然教会只有赞美和敬拜,其实保持向上帝的哀求都是一种信心的表现, 所谓哀莫大于心死,真正的没有信心是连上帝都不再去哀求, 如果教会也没有空间给他们表达,信徒就会离开教会。
她建议教会诗歌、讲坛信息如诗篇哀歌、耶利米哀歌,以此宣讲哀伤的元素,让信徒知道基督教有哀伤这部分。
基督承担人类苦罪 "负极能力"发挥至极
此外,与会者借用辅导学"负极能力"(Negative Capability)的理论,即探究辅导员有多大能量承载求助者的负面情绪,基督承担了人类的苦而受苦显出"负极能力"达至无限大。
田子丰提出,教会作为基督的身体,同样分担这种"负极能力"成为共苦的群体,与受苦者同行,这种实践正是基督透过信徒与这些群体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