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嗎哪膳工」十年勇氣前行不靠後台 驚人社關支出年達1500萬

通過餐飲業務支撐所有行政成本 捐款全數用於社關事工

「嗎哪膳工」十年勇氣前行不靠後台 驚人社關支出年達1500萬
嗎哪膳工餐廳不單做生意,更為有需要人士提供慈惠飯,因此餐廳常出現人頭湧湧的情景。(圖:MANNA)
本地福音餐飲扶貧事工「嗎哪膳工」(MANNA)今年踏入第十年,創辦人方達賢弟兄(Leo)近日在網站及社媒上以「MANNA十年」分享機構的發展及緊急需要。

「嗎哪」最初僅是一間普通餐廳,後因接觸基層需求,逐步轉型為自負盈虧的扶貧福音機構。Leo在信中自嘲:「我們可能是香港第一間由餐廳變慈善機構的團體,也是最『不務正業』的餐廳。」所謂「不務正業」是因為嗎哪抱著「先幫助,後檢討」的精神,對人們的需要不會視而不見,無論如何都積極幫助。正因如此,這個由餐廳開始的事工如今已發展成涵蓋補習、長者送飯、更新事工、宿舍、中醫服務,服侍對象甚至遠達菲律賓貧窮兒童(見報導《「嗎哪膳工」方達賢菲律賓扶貧神蹟之旅:Let’s Do This!》)等多元社關服務的慈善機構。

沒有有錢「後台」和大宗派、大機構背景的支持下,嗎哪一年用在社關扶貧事工的開支高達1500萬港元。對於本地的基督教事工來說是相當驚人。然而,與大部份以籌款為主的社關機構不一樣,嗎哪主要通過餐飲業務收入支撐近6成總開支,足以負擔所有行政成本,令所得捐款全數用於社關事工上。

在聖經中,「嗎哪」是神每日賜給以色列人的食物,每人按每日需要收取,沒有剩餘的,也無法儲備。一如其名,「嗎哪膳工」每月逾百萬的鉅額開支下,銀行賬戶長期處於「歸零」狀態。Leo說:「作為總幹事的我,上個月銀行賬戶只剩下 148.75 元。這種『不自量力』的評論是我最常聽到的話。但至今,我們依然努力將 MANNA 的意義發揮到極致,總是在最後一分鐘才知道是否能熬過月尾。如果不是神蹟,也不是你們的同行,我們早該在第一個月就安息主懷。我們的『不自量力』成為了我們同工見證恩典的機會。」

Leo表示長期資金緊絀下,「嗎哪」現時很多設施都只能維持最低限度運作,已有一些設備設施急需更換,否則「隨時可能出現故障,整個機構都會立即脫軌」。目前嗎哪每月派發近2萬份慈惠飯,長者送飯需求更持續增加,但食物工廠設備需更換,亟需工程費400萬元,食物冷藏庫亦不敷應用。外此之外,嗎哪的更新宿舍亦有很多地方需要維修,籌集設備費用成當務之急。

Leo邀請大家來支持事工經費的籌募:「我們相信,MANNA 事工的過去和未來,並不是用效益或資源來決定是否展開,而是想簡單地傳達信息給受惠者,告訴他們『我們想和你一起走一段路,因為上主看見了你,也叫我們看見了你。』」

延伸閱讀: 「嗎哪膳工」方達賢菲律賓扶貧神蹟之旅:Let’s Do This! 「嗎哪膳工」餐廳大角咀開張 憑信心營運月派慈惠飯7000份 【聖誕特寫】「美食」暖心背後——四間餐飲機構的社關故事 活力午餐學生中毒暫停供應 嗎哪餐廳接手堅持扶貧異象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