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栽种和平"是香港浸会大学中华基督宗教研究中心与施达基金会共同筹划的计划,旨在推动基督徒及社会大众认识建设和平(peacebuilding)的理念,缝补分歧与撕裂,带来社会转化与更新。
教会负面看离堂信徒
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工作系高级讲师王琼澧博士提到信徒离开堂会的情况时表示,教会对离堂的信徒有一种负面的思想。他们可能不再追求长进或对教会不够投入,因为信徒应该对自己的教会有承担。这种看法并不少见,然而实际上,即使那些看似对教会非常投入的信徒,在彼此互动中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些经常参加教会活动的信徒,虽然习惯了教会生活,但在属灵讨论中却可能有独特的反应。
他强调,有些信徒因为对信仰有强烈的追求,但发现教会未能满足他们的期望,所以才选择离开:"年轻人不是铁板一块,他们有多种行为模式来回应所处的环境,这种逻辑也适用于教会。因此所谓的『投入』应该考虑是哪种投入,而不回教会的信徒又是以哪种方式回应教会。在社会运动和移民潮的背景下,了解那些选择离开和留下来的信徒的故事,以及探索其他可能性是非常重要的。"
风平浪静差异少 追寻意义差异就突显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教授关瑞文博士指出,如果将观察范围缩小,会发现一些例如因过去的社会运动人们对教会在社会中的角色产生不同看法从而选择留下或离开的情况,这可能涉及意识形态的争论。
如果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离开堂会的原因其实非常复杂。他的教会曾举办过几次讲座,总结出离开堂会的原因可能涉及教会内部的纷争,这些纷争又包含多种类型的冲突;又或者有些信徒在进入大学后离开教会,直到工作后再次寻找人生意义时才重返教会。
他说:"过去十多年香港社会高速发展,信徒在其中感到迷惘,希望寻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如果社会上越来越多人寻求人生意义,而教会的回应却不够充分,那么教会与信徒期望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他举例说,在1980年至2000年期间教会注重增长,当时成功的指标是信徒数量的增加。为了满足信徒的需求,教会设立了各种活动,甚至有些教会为信徒开 band房(乐队练习室)打band以吸引他们回来。久而久之这种做法将信徒变为"消费者",而教会却没有做好牧养的准备:"风平浪静的时候差异少,但当人们越认真地追寻意义时,差异就会越突显出来。"
教会转型旧酒新瓶 更新福音内容回应社会处境
讲者又讨论近年教会转变新型态的问题,例如共享空间的出现,认为这类改变的焦点仍然在人数增长上,只是旧酒新瓶。当面对信徒的新一轮声音时,教会仍然被指责忽略了他们,那么教会的盲点究竟在哪里?
香港浸信会神学院基督教思想(神学与文化)教授邓绍光博士指出,教会仍然沿用"实用主义者"的形态,对福音内容没有进行更新。当问题出现时教会似乎能够处理,但又显得不知所措。他认为教会必须对福音内容进行重新更新,以解决个人的生命问题和社会群体处境,并用新的方式来包装这些内容。
关瑞文赞同此说法并举了两个例子。他每两个星期去一间小型教会讲道,这间教会在一间拳馆举行崇拜,目的是服侍街坊,希望凝聚大家一起寻找信仰意义,共同探索,一起"流荡",而不是以目标为导向来吸引人回来。
第二个例子是 源自基督教中华完备救恩会大埔堂的Aspire Church,这教会由几位年轻的教会领袖推动,将福音带到教会以外,例如开设温习室、服务考DSE的学生等,大家有了共同的动力,这种方式非常灵活。"这两个群体很注重过程(process driven),而不是结果导向(outcome driven),不会只关注设定目标然后去达成。"
关瑞文又说:"目前在教会自称是基督徒的人口占17至19%,而有10多%的基督徒不在教会里面。这些人出来搞生态关注、咖啡店等,与年青人一齐hea人生。"他形容这些人为"非堂会教会"的人,他们一起追求价值导向,而建制的教会仍然停留在结果导向的思维。有的教会创新去搞生态有关活动,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吸引年青人到教会。
关瑞文提出:一致性并非教会的特征:"在教会里可以容纳差异性,而且越大越好。。就以三一神论来看,三个位格本身也各自有其特征,就是所谓『三而一』、『一而三』。......如何将这些非堂会的群体拉回建制教会,让两个群体能够共生?"
建制教会陷入吊诡的张力
会上讲员们又探讨了建制教会在面对实际需求和财政压力时,需要追求数字,但同时又要保持价值导向,因而陷入一种"吊诡的张力"。关瑞文认为,这种"张力"能成为一种"动力",促使教会服侍年青人的教牧同工和导师更加想要了解年青人的想法。
他提出一个例子,有些宗派团体举办青年牧养讲座,然而来参加的人都不是年青人,却是很有兴趣希望了解年青人的想法的成年人。关瑞文猜想堂会产生危机感,催逼他们开始反思教会怎样善待年青人或离开堂会的人,并尝试与他们交流。在交流、反思和对话过程中,会产生"识见开放性",让彼此的认识和见解来得更加开放:"这比起为了避免冲突互相迁就来得健康。同时在对话之中无需要强行寻找单一的解释来涵盖所有的问题,在互相磨合之中不是要『自己变成对方』也不是要『对方成为自己』。 "
研讨会主持人江隽林总结时指出,教会面对冲突的时候,教牧长执先要除去对年青人的负面印象和质疑的态度,从著紧处理对方问题的心态转化为怀著一颗好奇心了解对方背后的想法。当双方存在差异之时,这成为一个起点,找寻到一种对话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