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使命完成不易 教會角色相當重要

宣教士不是未得之地孤獨的戰士。一個宣教工場的福音工作需要同時有教會和差會的配合,形成差傳的基本單位,建立穩固的「宣教鐵三角」。當中教會與宣教士的關係由於教會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今期《華傳路》探討宣教士與教會的關係,其中香港平安福音差會總幹事林兆源牧師探討了教會在宣教士的產生與培育過程中,雙方所扮演的權責及分工,值得關注。 教會:從信徒中孕育有生命素質的宣教士 宣教士都是從教會中產生的,而當中所經歷孕育、甄選、產生、進入工場事奉,最後身退等過程都需要教會在靈性、金錢、禱告、關心等投入參與及支援。林牧師開腔便精闢地表示,教會不是產生「完美的宣教士」的地方,而是培育出靈性及性情上美好的信徒,讓他們成為宣教士後能在工場上彰顯基督的愛、犧牲和服侍的精,並發現及操練神賜給他們的屬靈恩賜並生命素質等。可以說,教會就是「孕育宣士搖籃」。 要建立信徒具備宣教士的心志,為了神的國度擴張,在所不惜地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去傳福音的心胸與情操,林牧師建議了教會能具體去作的一些事項,包括在崇拜團契等聚會中為普世及差傳事工代禱、在教會壁報板及周刊上顯出對宣教事工的關心等等,建立普世的國度觀,不單能產生願意為主爭戰的宣教士,亦能建立信徒普世的胸懷,願意在後方支持差傳工作。 請宣教士比請傳道人更「兒戲」﹖ 宣教士多由教會推薦而產生,因此教會會面對甄選宣教士的一環。但林牧師提及教會未必清楚宣教士的選拔準則,甚至比聘任教會傳道人更「兒戲」。 他表示選拔宣教士需要考慮一些條件,例如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為教會內的人際關係能反映及預見一個人在宣教工場上的事奉果效和困難。 除此之外,教會亦需要成為宣教學學生。教會必須了解宣教士在宣教生涯中不同階段的需要,才能知道如何支持他。比方說教會對這宣教工場的期望、宣教士在當地的適應、宣教基金的運用等等,都是教會需要學習的差傳基本理論。此外此後的支援、督導、關懷等工作,都需要不斷反省、學習並落實為教會的具體宣教政策,以便成為幫助信徒走上宣教路的指標。 宣教士需要教會!教會需要宣教士! 林牧師的文章中又可見到宣教士和教會是互相需要的關係。一方面宣教士需要與教會的肢體結成屬靈團隊,彼此配搭服侍,另一方面宣教士亦能幫助教會培育宣教下一代,如此教會的宣教工作能薪火相傳下去。 這關係中,當中雙方都需要投放時間及精神,加以耕耘。林牧師建議可藉著宣教士所作的工,建立教會中的肢體對宣教的負擔,讓宣教士事工成為全教會的投入的地方。此外,宣教士要為教會肢體開路,讓肢體透過金錢、禱告、關心等渠道對宣教加以委身。宣教士亦要通過分享及培育,向教會中對宣教有熱誠的信徒傳遞宣教心志,以培養宣教接班人。並且可以透過探訪、禱告或其他支持方法,讓教會一同參與宣教事工,建立教會與讓事工的關係等。 林牧師表示,雖然宣教工場需要的呼聲塵囂甚上,但不少宣教士失敗或受盡傷害而回的也不少,因此差會、教會及宣教士這「鐵三角」都要禱告,期望聖靈帶領,在信徒中間出來有素質的宣教工人,為主打美好的仗。 中華福音神學院賴建國院長亦表示,宣教士的「壽命」和「數量」要「從細微處入手,從改善母會對宣教士的支持做起。」他以「家」作比方,表示對宣教士而言母教會就是他們的家,可說是「生」和「養」的地方,因此母教會給予長期及全方位的支持是責無旁貸,好讓他們能無後顧之憂地投入宣教事奉。 華人福音普傳會期刊《華傳路》每期均會探討華人基督教宣教的課題,並且邀請不同資深的華人差傳事工領袖撰文,讓信徒貼緊華人宣教的趨勢。 相關新聞 賴建國院長:宣教士的提升取决於母會支持的改善 堂會如何推動青少年宣教﹖宣教士來分享經驗 有牧者指當今華人教會最大問題是「不傳福音」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