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西亞會議的「未了之事」學術講座:重審亞流派異端歷史

早期教會歷史研究學者:「亞流主義」可能是後期的歷史建構

尼西亞會議的「未了之事」學術講座:重審亞流派異端歷史
德國圖賓根大學德承高教授提出,教會歷史中傳統的「亞流主義」(Arianism)爭議很可能是後期的歷史建構。(圖:Hermas Wang)

為紀念尼西亞第一次大公會議召開1700週年,一場題為「尼西亞大公會議的未了之事」的學術講座9月13日於香港聖公會諸聖座堂舉行。國際著名早期教會歷史研究學者、德國圖賓根大學德承高教授(Prof. Volker Henning Drecoll)主講。他提出,教會歷史中傳統的「亞流主義」(Arianism)爭議很可能是後期的歷史建構,而尼西亞會議的真正背景,是更早期兩種更根本的神學立場之間的對立。

尼西亞會議前早已有神學爭議

是次活動由諸聖座堂與崇基學院神學院合辦,白德培牧師擔任主持。講座首先闡明,尼西亞會議的爭議根源可追溯至第三世紀,遠早於亞流(Arius)的出現。當時教會內部已存在兩種主要的關於「聖子」(Logos)與「聖父」關係的根本性思考立場。第一種立場主張,聖子與聖父的關係是內在且必然的。此觀點認為,聖子是聖父本質的永恆彰顯,二者擁有不可分割的同一神性本質(Homoousios),是永恆共存的。安提阿的優斯塔修(Eustathius of Antioch)是此立場的代表人物。

第二種立場則認為,聖子的存在源於聖父一個自願的、有意識的創造行動。在此觀點下,聖子雖是最高貴、最首要的受造物,但其存在終究依賴於聖父的意願,在根源上次於聖父。德承高教授指出,早在西元268年就曾有薩莫薩塔的保羅(Paul of Samosata)因持有類似觀點而被定罪,證明了這一思想的歷史淵源。

亞流的角色是將第二種立場的邏輯推向了其最清晰和最具爭議的結論。他以句著名的論斷「曾有一時,子不存在」(There was a time when the Son was not)將兩種立場之間的根本分歧公開化,引發了教會的全面衝突。

歷史的重塑:亞他那修的敘事與信經的懸案

德承高教授認為今天這段歷史的普遍理解,是在後續的發展中「被重塑」的結果。他指出,尼西亞大公會議後,第一種立場取得了官方勝利,「同質」一詞被寫入信經。然而這並非爭議的結束。他認為今天所理解的「亞流主義」很大程度上是亞歷山大的亞他那修(Athanasius)在會後數十年的鬥爭中出於神學和政治需要而建構,將亞流塑造為一個典型的異端領袖,並將所有持不同意見者都歸為「亞流派」。這一說法成功地簡化了複雜的歷史,但也遮蔽了當時教會內部廣泛而多元的神學分歧。

講座亦談及今天教會廣泛使用的《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Niceno-Constantinopolitan Creed)。它被認為源自西元381年的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但卻有長達70年缺乏歷史文獻;直到西元451年的迦克墩大公會議才首次作為權威檔正式登場。德承高教授引學術研究解釋這份信經在381年起草時,很可能是一份未公開的內部檔,因當時特定用途失效而被擱置。直到70年後,教會為了應對新的神學爭端才重新啟用了這份檔,並將其確立為普世教會的正統標準。

總結:珍視信仰遺產深化神學反思

諸聖座堂的座堂主任范晉豪牧師回應指,《信經》不僅是歷史文獻,更是信徒群體在崇拜中共同的信仰宣告,是連接古今聖徒的紐帶;與猶太人的「示瑪」(Shema)類同,都是一種深刻的集體記憶的行動,旨在記念上帝的作為並塑造信仰群體的身份認同。

隨後的問答環節,有聽眾問對於今天的年輕信徒而言,這段複雜的歷史有何「未竟之工」。德承高教授回應說,每一代信徒都有責任在自身的處境下重新詮釋信仰,以批判性的眼光去繼承和反思傳統而非盲目地複製或拋棄——這正是主題的深意所在。他認為,新教改革家們之所以重視信經,正是因為他們在對照《聖經》後發現它仍然是穩固基督論的重要基石。

德承高教授最後總結說,深入探究信經背後的歷史並非為了削弱其價值,恰恰相反是為了揭示其每一個詞語都承載著厚重的神學求索與歷史重量:「理解這些爭議、妥協與演變,能讓我們更加珍視這份信仰遺產。而這份理解所帶來的『未竟之工』正是呼召今日的教會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深刻的神學反思與信仰實踐。」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