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巿区中的神学院:给年青人一个"神学‧家")谈到港神定位于小规模神学院,以低师生比例及"家"一样的氛围突破收生低迷的困境。今次进一步了解港神的课程设计的特色。教务长张明光教授一手拿著课程宣传单张,充满热诚地向记者介绍了学院的特色课程。
目前,港神提供的课程包括神学学士、道学硕士以及基督教研究学士和道学硕士的双学位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满足了不同学历背景学生的需求。目前港神全职课程的每个学位都各有数名学生,分布颇为平均。
院长张天和牧师表示,学生在入学时未必完全确定自己的呼召,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清晰牧职的呼召。为此,港神设计了灵活的课程衔接机制,例如从文凭课程升读神学士,或从基督教研究硕士转入道学硕士,帮助学生在探索呼召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最合适的方向。
从神学学士到道学硕士 专注培养牧会前线人员
港神在课程设置上有著清晰的理念:专注于培养全职牧职侍奉者。课程定位清晰,最高学位设置停留在道学硕士(Master of Divinity),不追求开办更高层次的学位如神学博士或教牧学博士。张院长强调:"其实我们的老师资历绝对足够(开办博士课程),但我们希望集中训练牧会和全职侍奉的前线工人,而不是追求学术层面的更高学位。"这种务实的定位既体现了港神的教育核心,也与其小规模、高质量的办学理念相一致。
因著社会整体学历提升,更多人选择大学本科毕业后再报读神学硕士。不少神学院、特别是大神学院取消神学学士(Bachelor of Theology)课程以精简教学资源。张天和院长说:"现在有不少神学院取消了副学士和神学学士学位,只提供道学硕士课程,对于中学毕业、想奉献读神学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选择其实不多。"
目前,香港仍然提供神学学士课程的神学院仅有少数几间,如中国宣道神学院、香港浸信会神学院、伯特利神学院和中华神学院等,香港神学院亦是其中之一,让中学毕业生能直接接受神学教育,亦能满足那些没有大学学位、却希望装备侍奉的学生需求,这也是港神课程设置的重要考量之一。
一年制文学硕士课程——探索使命的Gap Year课程
其中近两年推出的一年制"文学硕士课程"(Master of Arts),主打"神学与身份重塑之旅",是学院近年推出的特色课程。课程设计相当"落地"——将神学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此课程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帮助年轻信徒在迷茫中找到方向:"这个一年制课程其实是给特别年轻的弟兄姊妹开设的,他们读完大学后,对前面的道路不太清楚。你知道现在很流行『Gap Year』,有些人会选择去一些国家打工游学,而我们就希望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用这一年来寻索自己在上帝国度中的使命。"
为帮助学生寻找信仰召命,港神专门开设了几门实践性的科目,与当代教会与香港社会紧密相关,其中特别的是"基督教与香港社会"一科。张明光教授介绍,这门课不是单纯讲圣经或神学,而是透过观察过香港不同的社会现象,探讨基督教神学与香港社会的关系:"例如香港是个高度资本主义和商业化融入的社会,包括城市的设计包括职场的安排,在这样的处境中,和基督教价值有没有什么相冲的地方呢? 基督教价值在这些处境下,我们如何回应?"
另一门备受关注的课程是"当代教会课题研讨"。这门课会针对香港教会当下面临的处境,设计特定题目进行深入探讨。例如九七香港回归时,此课程以"当教会遇上政治"为题探讨基督教信仰如何回应政治转变。此外还有其他与时俱进的课题,诸如《当金钱遇上主人》、《当工作遇上安息》、《当信徒遇上苦难》等。学院更将内容出版成书,最终共编汇了一共12册的"当XX遇上XX"系列。
港神还特别开设了"香港教会史"课程,带领学生回顾香港教会的发展历史。张教授解释:"过往教会历史的课程通常围绕欧洲或中国,但我们看到香港基督徒的身份日渐模糊,因此专门设计了这门课。"这门课程不仅在课室讲授历史理论,还安排学生实地考察香港的基督教历史足迹,例如走访参观最早的教会建筑、宣教士的坟墓等,"学生亲身去看、去感受,对身份和信仰价值的建立很重要。"
"处境研习"走进社群,发掘真实需要
文学硕士课程其中一个重点是学生必修的一门"处境研习"。张明光教授说:"我们特别设计这个科目, 是因为前几年的社会事件和疫情后很多人已经移民了,留下来的信徒会思想:『我究竟留在香港要做什么?』所以我们特意安排这个课程,让学生思考香港社群和自己的关系。"
他又观察到年青人很多时候觉得神学很离地:"他们其实都很想了解这个社群,不想和社群脱节。"因此这门课程中老师会带领小组教牧实地考察,并教授观察和访谈技巧,"我们鼓励同学透过访谈和观察,了解这个社群的需要和挑战。例如,他们可以和杂货店老板聊天,或者坐在公园里和老人家对话,甚至与推纸皮的婆婆交流。"
他强调,这并非单纯的社会学研究,而是结合神学和信仰进行反思。学生要选择一个香港的社区进行实地考察,并设计行动计划,最后提交书面报告。"我们希望学生学会用圣经与神学去回应社群的实际需要。学生需拟定行动计划,即使规模不大,亦可以尝试实践。"
一位学生"处境研习"的毕业作品心思处处。(图:基督日报)
他充满热忱地分享了一位学生的作品:"她选择了彩虹邨作为研究对象。刚开始时她很害怕,不太敢接触人,但随著深入了解,她开始对这个地方有感动。"这位学生最终制作了一本小书,很用心地贴上很多社区照片,记录了彩虹邨的历史和文化,并从中发现了社群居民对邨内社区回忆展览的不同感受——"他们并非像外人所想的停留在怀旧层面,而是对社群即将消失感到可惜。"张教授认为,这正是处境研习的价值所在——让学生真正走进社区了解真实情况,从现实出发进行神学反思,探索如何适切服侍社群。
张教授透露,这门课程也特别适合教牧人员修读:"现在很多教牧面对教会人数下跌的问题,不少教会开设了共享空间或咖啡厅,这些都是与社群重新建立连结的尝试。但教牧同工普遍对社群了解并不深。这科目希望引导教牧认识自己所处的社群,并设计适切的行动来重新定位教会的角色。"
兼读课程人数减少 网上课程兴起
港神与其他神学院一样,为兼顾不同学历背景的学生需求为信徒提供兼读课程。然而,随著教育普及化和网上资源的激增,兼读课程的报读人数近年来明显下降,反映了神学教育在数位时代面临的挑战与转变。
张天和院长表示,兼读生人数下降这一趋势在疫情后尤为明显,他解释:"疫情期间,很多人习惯在YouTube上听讲座或网上课程,这些资源既免费又方便,导致兼读课程的吸引力降低。"
然而,他也强调网上课程和正式兼读课程之间仍然有本质区别:"兼读课程要求学生完成功课,这是一种学术操练。而网上课程虽然容易接触,但学习的掌握程度与做功课的过程是不同的。"张院长又强调,亲身学习能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网上课程绝对无法取代:"学生来到学院,不仅仅是学知识,更是与老师和同学建立关系。这种人与人的接触对学习和灵性成长有深远的影响。"
(未完待续。下篇将与两位受访者谈及香港神学院怎样看待这世代的年青人,又如何能打破权威及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开放、启发性教学赢得年青信徒的心。)
延伸阅读: 【专访香港神学院一】巿区中的神学院:给年青人一个"神学‧家" 【专访香港神学院二】当社区遇上神学生——探索落地的特色课程 【专访香港神学院三】非一般神学院:开放思维 奠基实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