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香港神學院二】當社區遇上神學生——探索落地的特色課程

「我們鼓勵同學了解社群的需要和挑戰,例如他們可以和雜貨店老闆聊天,或者坐在公園裡和老人家對話。」

【專訪香港神學院二】當社區遇上神學生——探索落地的特色課程
長張天和牧師(右)及張明光教授(左)在一幅專門製作、喻意僕人領袖的瓷磚畫前合照。(圖:基督日報)
香港神學院全日制學生現約30人,在九龍塘擁有數萬平方呎的校園設施,地方雖小,但庭院、辦公樓、禮堂、圖書館、食堂、研討室、學習室等一應俱全,是學生能安心學習的一片淨土。雖然土地面積有限,但港神在香港已屬於一家中型神學院。

上文(巿區中的神學院:給年青人一個「神學‧家」)談到港神定位於小規模神學院,以低師生比例及「家」一樣的氛圍突破收生低迷的困境。今次進一步了解港神的課程設計的特色。教務長張明光教授一手拿著課程宣傳單張,充滿熱誠地向記者介紹了學院的特色課程。

目前,港神提供的課程包括神學學士、道學碩士以及基督教研究學士和道學碩士的雙學位課程。這些課程的設置滿足了不同學歷背景學生的需求。目前港神全職課程的每個學位都各有數名學生,分布頗為平均。

院長張天和牧師表示,學生在入學時未必完全確定自己的呼召,而是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清晰牧職的呼召。為此,港神設計了靈活的課程銜接機制,例如從文憑課程升讀神學士,或從基督教研究碩士轉入道學碩士,幫助學生在探索呼召的過程中找到自己最合適的方向。

從神學學士到道學碩士 專注培養牧會前線人員

港神在課程設置上有著清晰的理念:專注於培養全職牧職侍奉者。課程定位清晰,最高學位設置停留在道學碩士(Master of Divinity),不追求開辦更高層次的學位如神學博士或教牧學博士。張院長強調:「其實我們的老師資歷絕對足夠(開辦博士課程),但我們希望集中訓練牧會和全職侍奉的前線工人,而不是追求學術層面的更高學位。」這種務實的定位既體現了港神的教育核心,也與其小規模、高質量的辦學理念相一致。

因著社會整體學歷提升,更多人選擇大學本科畢業後再報讀神學碩士。不少神學院、特別是大神學院取消神學學士(Bachelor of Theology)課程以精簡教學資源。張天和院長說:「現在有不少神學院取消了副學士和神學學士學位,只提供道學碩士課程,對於中學畢業、想奉獻讀神學的學生來說,他們的選擇其實不多。」

目前,香港仍然提供神學學士課程的神學院僅有少數幾間,如中國宣道神學院、香港浸信會神學院、伯特利神學院和中華神學院等,香港神學院亦是其中之一,讓中學畢業生能直接接受神學教育,亦能滿足那些沒有大學學位、卻希望裝備侍奉的學生需求,這也是港神課程設置的重要考量之一。

【專訪香港神學院二】當社區遇上神學生——探索落地的特色課程
學院辦公室一隅。(圖:基督日報)

一年制文學碩士課程——探索使命的Gap Year課程

其中近兩年推出的一年制「文學碩士課程」(Master of Arts),主打「神學與身份重塑之旅」,是學院近年推出的特色課程。課程設計相當「落地」——將神學與現實社會緊密結合。此課程的設計初衷,是為了幫助年輕信徒在迷茫中找到方向:「這個一年制課程其實是給特別年輕的弟兄姊妹開設的,他們讀完大學後,對前面的道路不太清楚。你知道現在很流行『Gap Year』,有些人會選擇去一些國家打工遊學,而我們就希望提供一個機會,讓他們用這一年來尋索自己在上帝國度中的使命。」

為幫助學生尋找信仰召命,港神專門開設了幾門實踐性的科目,與當代教會與香港社會緊密相關,其中特別的是「基督教與香港社會」一科。張明光教授介紹,這門課不是單純講聖經或神學,而是透過觀察過香港不同的社會現象,探討基督教神學與香港社會的關係:「例如香港是個高度資本主義和商業化融入的社會,包括城市的設計包括職場的安排,在這樣的處境中,和基督教價值有沒有什麼相沖的地方呢? 基督教價值在這些處境下,我們如何回應?」

另一門備受關注的課程是「當代教會課題研討」。這門課會針對香港教會當下面臨的處境,設計特定題目進行深入探討。例如九七香港回歸時,此課程以「當教會遇上政治」為題探討基督教信仰如何回應政治轉變。此外還有其他與時俱進的課題,諸如《當金錢遇上主人》、《當工作遇上安息》、《當信徒遇上苦難》等。學院更將內容出版成書,最終共編彙了一共12冊的「當XX遇上XX」系列。

港神還特別開設了「香港教會史」課程,帶領學生回顧香港教會的發展歷史。張教授解釋:「過往教會歷史的課程通常圍繞歐洲或中國,但我們看到香港基督徒的身份日漸模糊,因此專門設計了這門課。」這門課程不僅在課室講授歷史理論,還安排學生實地考察香港的基督教歷史足迹,例如走訪參觀最早的教會建築、宣教士的墳墓等,「學生親身去看、去感受,對身份和信仰價值的建立很重要。」

「處境研習」走進社群,發掘真實需要

文學碩士課程其中一個重點是學生必修的一門「處境研習」。張明光教授說:「我們特別設計這個科目, 是因為前幾年的社會事件和疫情後很多人已經移民了,留下來的信徒會思想:『我究竟留在香港要做什麼?』所以我們特意安排這個課程,讓學生思考香港社群和自己的關係。」

他又觀察到年青人很多時候覺得神學很離地:「他們其實都很想了解這個社群,不想和社群脫節。」因此這門課程中老師會帶領小組教牧實地考察,並教授觀察和訪談技巧,「我們鼓勵同學透過訪談和觀察,了解這個社群的需要和挑戰。例如,他們可以和雜貨店老闆聊天,或者坐在公園裡和老人家對話,甚至與推紙皮的婆婆交流。」

他強調,這並非單純的社會學研究,而是結合神學和信仰進行反思。學生要選擇一個香港的社區進行實地考察,並設計行動計劃,最後提交書面報告。「我們希望學生學會用聖經與神學去回應社群的實際需要。學生需擬定行動計劃,即使規模不大,亦可以嘗試實踐。」

一位學生「處境研習」的畢業作品心思處處。(圖:基督日報)

他充滿熱忱地分享了一位學生的作品:「她選擇了彩虹邨作為研究對象。剛開始時她很害怕,不太敢接觸人,但隨著深入了解,她開始對這個地方有感動。」這位學生最終製作了一本小書,很用心地貼上很多社區照片,記錄了彩虹邨的歷史和文化,並從中發現了社群居民對邨內社區回憶展覽的不同感受——「他們並非像外人所想的停留在懷舊層面,而是對社群即將消失感到可惜。」張教授認為,這正是處境研習的價值所在——讓學生真正走進社區了解真實情況,從現實出發進行神學反思,探索如何適切服侍社群。

張教授透露,這門課程也特別適合教牧人員修讀:「現在很多教牧面對教會人數下跌的問題,不少教會開設了共享空間或咖啡廳,這些都是與社群重新建立連結的嘗試。但教牧同工普遍對社群了解並不深。這科目希望引導教牧認識自己所處的社群,並設計適切的行動來重新定位教會的角色。」

兼讀課程人數減少 網上課程興起

港神與其他神學院一樣,為兼顧不同學歷背景的學生需求為信徒提供兼讀課程。然而,隨著教育普及化和網上資源的激增,兼讀課程的報讀人數近年來明顯下降,反映了神學教育在數位時代面臨的挑戰與轉變。

張天和院長表示,兼讀生人數下降這一趨勢在疫情後尤為明顯,他解釋:「疫情期間,很多人習慣在YouTube上聽講座或網上課程,這些資源既免費又方便,導致兼讀課程的吸引力降低。」

然而,他也強調網上課程和正式兼讀課程之間仍然有本質區別:「兼讀課程要求學生完成功課,這是一種學術操練。而網上課程雖然容易接觸,但學習的掌握程度與做功課的過程是不同的。」張院長又強調,親身學習能促進師生間的交流與互動,網上課程絕對無法取代:「學生來到學院,不僅僅是學知識,更是與老師和同學建立關係。這種人與人的接觸對學習和靈性成長有深遠的影響。」

(未完待續。下篇將與兩位受訪者談及香港神學院怎樣看待這世代的年青人,又如何能打破權威及灌輸式的傳統教學模式,以開放、啟發性教學贏得年青信徒的心。)

延伸閱讀: 【專訪香港神學院一】巿區中的神學院:給年青人一個「神學‧家」 【專訪香港神學院二】當社區遇上神學生——探索落地的特色課程 【專訪香港神學院三】非一般神學院:開放思維 奠基實踐文化

1 1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