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牧之在职进修 - 华人神学教育的反思 (四)

  有关本港神学院"教改"的需求,涉及讨论不宜只由神学院内部 (决策仍是神学院)、或宗派堂会、或差会 机构,乃是教会人士从不同角度审视。既有不同院校存在,从整体角度,神学院之间宜有较明确分工;有些可走学术研究,有些注重宣教布道,有些偏重牧养堂会,而有志入学者 则各取所需。然而,现存的实况是大多神学院均走相似的路线,逃脱不了市场定律,就是提供 M. Div 学位或相关课程。   不少入读M. Div 学位课程的学生来源,就是教牧进修第二个神学学位,然而课程的内容却与原来神学院学士程度的相差不大。换言之,不少教牧进修的,仍是过往学习的材料 (温故知新 ?) 而不是针对其在职牧养所引发的对话与反思。也许"重学位"心态盛行于华人教会,于是教牧进修以 M. Div为目标了。现实上,不少教牧同时牧养教会,又同时兼 顾进修;确实在时间方面存著张力。某些教牧自然倾向"舍难取易",选取那些要求不高的神学院了,为求早日取得学位了。   教牧进修,值得肯定;但问题是不少在职未满五年的教牧,急于进修"学位"课程,笔者不太认同。教牧必要终身学习,领袖乃是学习者 ( a leader is a learner);但学习 的途径不一定回到神学院。有些在工场年资浅的同工,未能在牧职实践上有所学习,太急修读"学位式"课程,是未见其利,先见有害。这些教牧认为原先所学的,不足以应付事 奉所需,但进修多了一个或更多学位,却不保证能解决现存的困难。   就教牧的进修,笔者认为首要的是英语 (嬝盂P聆听) 水平提升。可能教牧往公开大学或其它大学进修英文。在网络年代,大多资讯仍是英文主导;研究圣经,有不少专家代劳 ;除非教牧要作圣经学者,基本原文了解已足够。作为知识工作者的教牧,其一不可少的是知道在哪里可找到合用的资讯。网上英语神学、圣经与教牧事工,作广播的 (现今发展 为podcasting),多得不可胜数。英语不佳,在知识追求方面就要"二手"了。可惜,本港神学院明知学生英语水平下降,却没有如大学般正视。   其次,学习可采用David Kolb的"体验式学习模式" (experiential learning),透过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念与主动测试,而非学习者像空杯子一样,等待著授课者 将知识注入其杯子。笔者在本港或外地,有机会就往不同堂会去;"跑教会",使你更能认识教会的运作。就以"讲道学"为例,某些出色讲员已在网上有讲章及声带,透过更多 观摩与鉴赏,对方如何演绎经文,帮助教牧在讲道方面有所提升。另一要有的,就是思考训练;教牧要有基本分析力,不能人云亦云,没有个人的见解。此方面学习,宜在小组内 进行。   前卫神学工作者 Brian McLaren 看"宣教学"(missiology) 宜放在神学的主流,并不是其中的支流。教牧就是宣教工作者,必须对文化有所了解 (如青少年文化、基层文化 、伊斯兰文化等),这些皆不能只从课本而来。Brian 建议教牧若是可行,每年工作9个月,用3个月跟师傅,有较埋身的训练。本港要这样实践,并不容易;也许教会可提供每年 7-14个有薪工作日,鼓励教牧接受适切的训练与发展。这些在职训练与发展,如由堂会提供,宜由双方讨论有关范围。如某教牧甚弱于人际技巧,他 / 她 却报读神学研究;堂会 就要与他 / 她协调。   笔者看教牧进修是一生持续的,而神学院只是此过程中之一站;当教牧看错了,非要有某学位不可,勉强而为之,可能造成的是牧养与进修,两方面皆得不著满足。有关神学 院的可行建议,下回作出总结。 转载自香港教会更新运动 每周评论 相关评论: 华人神学教育的反思 (三) 华人神学教育的反思 (二) 华人神学教育的反思 (一)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