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州走到大阪的中国传道人:"我在日本『织帐篷』,也在等复兴"

从温州走到大阪的中国传道人:「我在日本『织帐篷』,也在等复兴」
日本大阪。(图:Pixabay
基督日报采访了一位现居日本大阪的80后中国传道人蒋道,了解他为何从信仰"饱和"的温州走出去,又如何在宗教冷淡的日本坚持宣教异像。

蒋道弟兄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曾是当地一间家庭教会的全职同工。疫情之后,他带著家人离开家乡,定居日本大阪,一边工作、一边传道,过著"保罗织帐篷"式的宣教生活。

浙江温州曾是中国家庭教会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福音在温州已经『饱和』了,"他说。

早在1866年,英国传教士曹雅直(George Stott)受内地会差遣,把福音带到温州。曹雅直在温州宣教26年,和1882年来到温州的循道会传教士苏慧廉,传福音、建医院、办学校,为基督教在中国浙江温州赢得大批信徒奠定了基础。

"从曹雅直到现在,福音(在温州)已经传遍了,"蒋弟兄说,如今温州已经有了第四代、第五代甚至第七代基督徒,很多村庄都有两、三个教堂。

从温州走到大阪的中国传道人:「我在日本『织帐篷』,也在等复兴」
蒋道弟兄。(图为受访者提供)

作为第三代基督徒,蒋弟兄对近年的教会发展持审慎态度。在他看来,温州教会"不该把所有资源都集中在本地"。就比如,太多资金投入在教堂建筑、外在装潢上,却忽略了教会的"软件":对传道人的培养、神学培训等。"教堂比政府大楼还要豪华,难免成为政治敏感点。"

"盖了很多大教堂,动辄上千万甚至上亿的投入。"蒋弟兄观察到,在硬件之外,温州教会的软体建设严重滞后。"很多老一辈的教会负责人,是很敬虔、忠心的工人,他们有一种"为神盖殿"的情怀,觉得死后留下一个大教堂给儿孙聚会,也算是传承。"他说,"但耶稣说过:『将来耶路撒冷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教会不是石头,而是基督的身体。"

回忆2013年浙江教会十字架被强拆、甚至教堂被推倒的经历,蒋弟兄认为,这提醒温州教会重新思考,教会应该当资源用在何处。

除了内部资源的错配,教会也面临来自外部的高压。宗教管理部门的政策让教会疲于应对。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是所有的主日学被强行关闭。

禁止未成年人接受基督教信仰,只允许红色教育,"这无异于『法老杀婴』。"蒋弟兄说。中国对宗教自由的管控日益收紧,尤其是在温州这样的信仰高密度地区,家庭教会成为重点"整治"对像。

这是他走出的原因。"宣教是耶稣给基督徒的大使命,没有宣教,信仰就失去了力量。"他说。

中日文化有共同的渊源。中日两国的关系中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从蒋弟兄的观察看,来日本宣教植堂的,有美国的、香港的、台湾的、新加坡的教会,唯独还没有来自中国大陆家庭教会的传教士。

这种缺席,他认为一方面与体制限制有关,但也与国人心中未解的民族情绪有关。

"就像约拿不愿意去尼尼微一样。"他说,他们两者是世仇来著。

来到日本之后,蒋弟兄的经历比他此前预想的难得多。没有家乡教会愿意支持他在日本开展福音事工。面对现实,他一边工作维持家庭生活,一边在网络平台上传讲福音信息,开始了"保罗织帐篷"的生活。

温州被称为"中国的耶路撒冷",温州人也被称为"东方的犹太人"——走到哪里,生意就做到哪里。蒋弟兄也不例外。他的工作范围涵盖房产经营、签证代理,并致力于打造在日华人社区的资源网络。平时有余力,他便在YouTube、X(原推特)等社交平台上分享福音信息。

蒋弟兄在油管YouTube的个人频道分享圣经信息。

日本表面上对宗教冷淡,实则四处可见宗教活动:神社、佛寺、神道教、天理教林立,几乎无处不在。他观察到,日本人虽然在形式上"敬畏神明"——例如饭前常说"我要开动了",看似类似祷告——但缺乏对真理的认识、对救恩的理解。

"日本有太多宗教,却没有福音。"他说。

尽管现实孤单,他对日本的未来依然充满期待。"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一旦属灵复兴临到,影响将是深远的。"他说,"我一直盼望日本能像过去的韩国一样,经历属灵大复兴。"

"这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影响是深刻的。"他说。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