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中有「死穴」
每一個人都有生命中的「死穴」。或者自己知道,或自己不意識。「死穴」可以稱為心結。可能是人或事。可能從小有所體會:讀書考試分數有排名,這個人我一定要比他去。有時某些人、有時某些事,我不能接受這事發生。
為什麼心結又稱為「死穴」呢﹖因為有些人和事是我的最愛、最大盼望,別人不碰得;或這些事成為傷害,不想人知道,是一生隱秘的傷疤,萬一這些事被人提及會發生非理性的情緒反應,幾乎要了人的命,所以稱為「死穴」。天不怕地不怕,但動這個就不能忍受。
很多人都有死穴,不讓人碰它,每次觸動都引起失落或傷痛。這些心結死穴都埋在心中黑暗角落,不去碰它。人平時正常生活,看來正常,但如常生活背後有不能觸動的死穴。
剛才的經文是不幸的家庭事件,家中三人關係破裂。事情發展觸動了三人生命的死穴。亞伯拉罕人生充滿死結,「那時亞伯蘭在迦南已經住了十年。」(3) 七十五歲離開父親到了迦南,聽到上帝呼召及超現實的應許,不容易的走出這一步,到了十年。平凡的人生中很多不凡,但可理解他的財富越來越多,他救回侄兒,帶著家丁就有3百多人。卻沒有兒子。家財增多,家人更減少——羅得離他而去。
十年過去了,十年裡對上帝的敬畏也上上落落。不過救侄兒的事件後,他信仰邁向成熟,雖然當中有變得世故,但上帝一再給他後代眾多的應許。為什麼會發生今天經文的事件呢﹖
這經文的主角罕有的是撒萊。聖經中一直記載亞伯蘭的生命,創世紀十一下半部開始記載的都是亞伯蘭的言行,每件事都是他主導。主帝應許直接的對象是他,一再肯定、堅定、肯定都是向他發出。今天經文一開始的主角就是撒萊,首次記載上帝向她講話。
撒萊
聖經記載這婦女的第一句話是撒萊對亞伯蘭說:「耶和華使我不能生育。」(2)這句話背負她幾十年的眼淚與無奈。「不能生育」成為她的人生標記。聖經很多人物有外號,如「施洗約翰」,施洗成為他的標記;使徒行傳重要人物巴拿巴原名是約瑟,巴拿巴是外號。他的奉獻給當時使徒很深刻印象,給他「巴拿巴」的綽號,意思是「勸慰子」,今天的話是「好人」。有這人生標記多好!你想想撒萊,人家都知道「她不能生孩子」。所以這個苦成為她生命中的「死穴」,若跟她講到「兒女」就足以觸動她心中的傷痛。
再看看這淒涼的話:沒辦法了,是耶和華使我不能生育。這話既是信心也是無奈。她認識生命是上帝所賜,生育兒女是我想的,但上帝不給我,可以怎樣呢﹖要講「耶和華使我不能生育」的話也很難,她承認耶和華是她的主,掌管她的人生。
下句話令大家大吃一驚:「求你和我的使女同房。」使女就是下人。今天我們無法接受這事,在古代是善良的事,是一種風俗,是為了建立家族。這婢女是埃及人,有研究認為可能是創世紀十三章亞伯蘭到埃及時搞得一團糟的情況,埃及王送他走,送他很多東西時,這婢女也是當時送他的僕人,在古代社會規矩婢女屬於撒萊。古代奴隸沒有私產,連她自己也是屬於主人。
撒萊這話出於這背景:她屬於我的,生的也屬於我,就當是我們的兒子吧!這提議是很大的屈辱,她出於心結死穴,也是一片苦心,為了丈夫、為了家庭,當然也為自己。她為家庭做了這麼多,可說是忍辱負重。聖經記載撒萊沒多少話,就這一句,但含了她多少冤屈。她付出了一切,丈夫是否明白呢﹖這也是歷世歷代很多人的情況:為家人、朋友、公司付出很多,到忍辱負重的地步,到最後又怎樣呢﹖
她是否不能信靠上帝呢﹖不是吧,上帝也能使用善意的風俗。很多美麗聖經事如路得的後來出現,也是用這些事。有難題時不能盡自己本份嗎﹖上帝給我們經歷經驗常識知識不是應該使用嗎﹖撒萊不是一次捨己為人的安排嗎﹖當我們讀這節經文時我們相當同情撒萊,或某一角度也找到自己人生的影子。但讀下去時發現她承受的是更大苦、更大的冤屈。
「亞伯蘭聽從了撒萊的話。」(2)叫丈夫立妾丈夫快快去行,更大的冤屈。「亞伯蘭與夏甲同房,夏甲就懷了孕;她見自己有孕,就小看她的主母。」(4)原本幫助自己也抬舉她,結果反目成仇,讓她快瘋了,刺中她的死穴,讓她非理性的情緒出現。
「我因你受屈。」我一切都是為了你做的,現在弄成這樣!更將上帝拉下水:「願耶和華在你我中間判斷。」情緒失控了。一方面很同情她,另一方面她是自編自導自演,非常鬧劇,弄出難分的三角關係,弄巧成拙,令自己成為家族配角,非常難受,要重奪女主角地位。
「撒萊苦待她」,虐待孕婦。「她(夏甲)就從撒萊面前逃走了。」對撒萊她為了家庭很大方,對她來說她自己是第一、也是最大的受害者。不生育成為她一生最大的心結死穴,今次事件是她硬闖死穴,結果跌得更深更深。
婢女夏甲
現在看看她的對手——婢女。當時社會風俗婢女即婢女,一生為奴。她是埃及人,未必買回來,亦可能是埃及王送給亞伯蘭。但她的人生又可以怎樣﹖聖經在第一節、第三節一再強調她是埃及人,似恐怕讀者漏了這點。這外邦人到了這家庭還有什麼出路呢﹖但現在主母提議下,由婢女升格為妾。我們想像這婢女聽到這提議後,她的感覺可能乍驚乍喜、半信半疑:有這事嗎﹖可說飛上枝頭變鳯鳯:本來人生走這條路,忽成了猶長亞伯蘭的妾,幾乎和女主人平起平坐,真是做夢想不到的好事。更甚者,嫁給亞伯蘭不久就懷孕。
亞伯蘭的妾懷孕帶給這家族新機會,她成了扭轉這家族命運的人,若非她,這家族的命脈就斷了,成了家族最重要的人。女主人﹖撒萊﹖算得什麼呢﹖她吐氣揚眉了,所以輕視女主人。這表現顯示出她生命的淺薄,這生命的淺薄也彰顯出她的內心世界:雖是古代社會界有誰甘心做奴隸呢﹖雖有當時的社會制度,誰會高興快樂過那樣的一生﹖這是人生意義、社會地位的心結,也是她生命的死穴,這個結她忽然解開了。
她輕視主母,其實弄巧反拙了,忘記自己真正地位和角色。雖然她是妾,仍是撒萊的人,結果她成了被虐的孕婦。所以這婢女夏甲的死穴就是她的社會地位,她想要來個大翻身,但最後過頭了。
亞伯蘭
亞伯蘭是一家之主,他一向主宰家族的事。此事處處看到他是被動的。當他第一次聽到撒萊的建議:你可以娶我婢女做妾,他心中有感觸,太太真的愛護我,識大體。他聽到夏甲懷孕時,這是他等了大半世的消息,這消息和撒萊都等不到,等到85歲才等到,他的興奮難以想像:終於有人喊我一聲爸爸了!一天又一天,可能他每次都眼尾瞄下夏甲的腹部,想像胎兒的成長:過了兩個月為什麼還那麼小呢﹖亞伯蘭的內心肯定興奮莫明,他怎知道身邊兩個女性鬥個你死我活﹖山雨欲來終於爆發,撒萊幾十年的冤屈終於爆發了,可能結婚幾十年來未見過她如此怒火衝天。
十三章撒萊被丈夫出賣亦未出聲,從來未見過她如此咆哮。一個是他幾十年的愛妻,一個是懷孕的妾,他怎樣選擇呢﹖他一生很多選擇:出了吾珥去哈蘭,發展得不錯,再去迦勒,到了今天終安定。
「使女在你手下,你可以隨意待她。」他對撒萊說:「隨便吧!」當撒萊怒氣發出時,他說:「隨便你吧!」他不知如何作決定,這話是逃避責任,根本不想去理,也不知可怎樣理。
今天十六章前的十五章,上帝以創造的星星大地堅立祂的應許,十五章下半部,上帝俯就了卑微的人,用古代立約的方式跟他立約,用祭物分開一半放在石頭上。剛有了這樣的經歷,又有經文:「他信耶和華,這就算為他的義。」
上帝
現在為什麼有這樣的事嗎﹖我們大家都有敬虔上帝的外貌,周圍的事情都沒觸動我們的情緒,碰到生兒育女後代的問題就亂了,撒萊有她人生死穴:不能生兒育女;夏甲有她人生的死穴:永遠低下沒有地位;亞伯蘭有他人生的死穴:沒有後代,三個死穴碰在一起,生不逢時誰之過﹖
讀到這裡似乎沒有上帝出現,只有撒萊發牢騒時把上帝拉出來。三人在這事都沒上帝,自把自為,但其實上帝一直看著。
被虐待的孕婦就走了,可以走到哪裡呢﹖上帝差遣使者安慰她。原來上帝開始至今都在看著,上帝隱藏的現實是:什麼時候上帝都在看著。我們什麼時候覺得有著急的事情、有心結和死穴時,我們就忘記一切,只看著這自己人生最著緊的事,忘了上帝。
上帝說:你身所生的才是你的兒子。他可能說:這個不是我生的嗎﹖我們碰到緊張的事情就自圓其說。原來在敬畏上帝的生涯上人會這樣兜兜轉轉,所以沒有一個人能自誇。聖經每個大男人其實都是小男人,每人都有自己的死穴,每個人生都有敗點。如果這些發生在你的會友中,你會怎樣對他們﹖亞伯蘭讓我們看到沒有人可以自誇,任何時都要記得我生命中有上帝,並非我的經驗知識常識沒有用,這些都是上帝陶造我們的,但如果我們把握這些,忘了有更高的主就是上帝的話,會自以為是,一定會搞亂。
現代人自認聰明,凡遇到這些事我們很懂得減低自己的責任:為什麼上帝不攔阻﹖都是上帝。如果上帝攔阻擋撒萊、攔阻亞伯蘭呢、攔阻夏甲﹖我們很少會想到自己的責任,合理化了把自己看為最大的受害者。其實人的自我、驕橫人生終極死穴,我們知道上帝有完全的愛、知道上帝有完全的智慧,難道我們可以質疑上帝拖延祂的應許嗎﹖難道上帝要我們出計助祢一臂之力嗎﹖
生不逢時誰之過﹖人生的確有的際遇我們難以解釋透徹,不過我們不要成為自己的主,讓上帝成為人生的主,否則我們闖完一個禍就再闖另一個禍,求主幫助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