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优闯限--转变与契机

闲来我种了些甜味的灯笼椒,又想种些辣椒,但有人提醒我,不要将两者种得太近,否则,混合后的品种可能产生意料不及的辣味。 我买了四株改良品种的木瓜树树苗。据说,它们兼备了成长快、果实多、免疫力强、树干不高、方便采摘的许多优点。果然,种了个多月,干强叶茂,长得很快。 是的,混合配种能带出不同优点,突破限制,但也可能突显某些缺点,要小心揣摩拿捏。 本色化与全球化 湄公河流域一带,交通日渐方便,许多少数民族走进都市谋生,与其他族群杂处。现今的世界是个"地球村",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都在急剧转变,向少数民族提供神学教育,要顾及"本色化"的定位,也要兼顾"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 在泰北的神学院,少数民族学生人数确实不少。过往六年,我任教于泰缅边境的伯特利圣道学院,学生多来自"草根阶层",约五成是少数民族;今年我在清迈神学院教学,学生多为大专毕业生,一半是少数民族。 近年来,泰北交通日益发达,少数民族受教育的机会增加,学历渐渐提升,许多达大专或以上程度;社会不断变迁,学生的视野扩阔了,面对的挑战比过去的更大。 少数民族信徒往大都市修读神学,经过数年大都市繁华生活的洗礼,习惯了都市教会的模式,回山上原居地事奉有一定的困难。本来期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有一些学生未能适应城市教会的要求,也抵挡不了繁华物质生活的引诱;既不适应新环境,也回不了旧处境,结果陷入迷惘而流失。 异象20/20 少数民族有许多优良素质,逆境求存、坚毅不屈、刻苦耐劳,他们又有多元文化经验,适应力强,是开荒布道的人才,大有机会成为出色的宣教士。清迈神学院特别鼓励同学们多参与开荒布道、植堂和宣教的事工。我们的异象是"20/20",在本土植堂二十间,产生二十位宣教士。清迈神学院每年都有宣教周,暑期和寒假都组团上山作短期宣教体验。我们希望把同学建立成为出色的宣教士,发掘他们的长处,善加栽培,以致福音能在少数民族中开花茂盛,结果累累。 口述故事法 许多少数民族原来只有语言,文字记载是后加的。许多重要传统,如民族神话、宗教礼仪和节期等,都是以口述故事和歌舞来表达和传递的。他们对语音的分辨能力强,往往能说数种民族语言,但不习惯用文字表达,不善于分析文法和语句的结构。曾有学生问我,山上的"大爹"、"大妈",识字不多,怎样带领他们查经?怎样栽培、牧养他们?有见于此,学院加设新族群宣教"稳固根基"课程,由使团出版,以故事形式来传福音和培育信徒。试用后,反应不错,同学们和会众都很喜欢! 以故事形式传递民间故事、民族传统、神话,会逐渐积累成为内心深层的认知,成为深入民间的信仰。这样的知识,往往深入潜意识层面。向少数民族传福音,可以讲福音故事,听众容易产生共鸣,故事的信息会进入心灵的深处,与潜藏于内心的民间信仰激荡,迫使听众作出反思和重整,从而领受福音。 本色化信仰 少数民族与异文化社群接触,有助他们学习新知识,扩眼界,有机会超越局限,但过程中不可操之过急,免得揠苖助长。此外,过分强调本色化神学,有可能陷入狭隘的"地方山头主义"和"民族主义"。近年提倡的"故事神学"、"故事式讲道法",性质较接近古代近东原本的文化土壤,若我们能用智慧去吸纳,加以发展,与命题式的神学研究互补短长,就有机会建搭既配合东方本土文化、又符合圣经与教会历史的本色化信仰。 伍国华与妻顾诗屏,1981年加入使团,现于泰北参与神学教育。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