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優闖限--轉變與契機

閒來我種了些甜味的燈籠椒,又想種些辣椒,但有人提醒我,不要將兩者種得太近,否則,混合後的品種可能產生意料不及的辣味。 我買了四株改良品種的木瓜樹樹苗。據說,它們兼備了成長快、果實多、免疫力強、樹幹不高、方便採摘的許多優點。果然,種了個多月,幹強葉茂,長得很快。 是的,混合配種能帶出不同優點,突破限制,但也可能突顯某些缺點,要小心揣摩拿捏。 本色化與全球化 湄公河流域一帶,交通日漸方便,許多少數民族走進都市謀生,與其他族群雜處。現今的世界是個「地球村」,少數民族的生活和文化都在急劇轉變,向少數民族提供神學教育,要顧及「本色化」的定位,也要兼顧「全球化」帶來的文化衝擊。 在泰北的神學院,少數民族學生人數確實不少。過往六年,我任教於泰緬邊境的伯特利聖道學院,學生多來自「草根階層」,約五成是少數民族;今年我在清邁神學院教學,學生多為大專畢業生,一半是少數民族。 近年來,泰北交通日益發達,少數民族受教育的機會增加,學歷漸漸提升,許多達大專或以上程度;社會不斷變遷,學生的視野擴闊了,面對的挑戰比過去的更大。 少數民族信徒往大都市修讀神學,經過數年大都市繁華生活的洗禮,習慣了都市教會的模式,回山上原居地事奉有一定的困難。本來期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有一些學生未能適應城市教會的要求,也抵擋不了繁華物質生活的引誘;既不適應新環境,也回不了舊處境,結果陷入迷惘而流失。 異象20/20 少數民族有許多優良素質,逆境求存、堅毅不屈、刻苦耐勞,他們又有多元文化經驗,適應力強,是開荒佈道的人才,大有機會成為出色的宣教士。清邁神學院特別鼓勵同學們多參與開荒佈道、植堂和宣教的事工。我們的異象是「20/20」,在本土植堂二十間,產生二十位宣教士。清邁神學院每年都有宣教週,暑期和寒假都組團上山作短期宣教體驗。我們希望把同學建立成為出色的宣教士,發掘他們的長處,善加栽培,以致福音能在少數民族中開花茂盛,結果纍纍。 口述故事法 許多少數民族原來只有語言,文字記載是後加的。許多重要傳統,如民族神話、宗教禮儀和節期等,都是以口述故事和歌舞來表達和傳遞的。他們對語音的分辨能力強,往往能說數種民族語言,但不習慣用文字表達,不善於分析文法和語句的結構。曾有學生問我,山上的「大爹」、「大媽」,識字不多,怎樣帶領他們查經?怎樣栽培、牧養他們?有見於此,學院加設新族群宣教「穩固根基」課程,由使團出版,以故事形式來傳福音和培育信徒。試用後,反應不錯,同學們和會眾都很喜歡! 以故事形式傳遞民間故事、民族傳統、神話,會逐漸積累成為內心深層的認知,成為深入民間的信仰。這樣的知識,往往深入潛意識層面。向少數民族傳福音,可以講福音故事,聽眾容易產生共鳴,故事的信息會進入心靈的深處,與潛藏於內心的民間信仰激盪,迫使聽眾作出反思和重整,從而領受福音。 本色化信仰 少數民族與異文化社群接觸,有助他們學習新知識,擴眼界,有機會超越局限,但過程中不可操之過急,免得揠苖助長。此外,過分強調本色化神學,有可能陷入狹隘的「地方山頭主義」和「民族主義」。近年提倡的「故事神學」、「故事式講道法」,性質較接近古代近東原本的文化土壤,若我們能用智慧去吸納,加以發展,與命題式的神學研究互補短長,就有機會建搭既配合東方本土文化、又符合聖經與教會歷史的本色化信仰。 伍國華與妻顧詩屏,1981年加入使團,現於泰北參與神學教育。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