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馬可福音》的結束引證,認為該書初稿結束的方式令人感到意外。它以婦女發現空墳後「發抖、驚訝、害怕」而結束,是借以表達在羅馬政權迫害中的信徒在驚惶中堅信末世臨近,期待主耶穌將會再來拯救他們。
政治複雜 利益集團盤踞
他繼而探討第一世紀猶太人在羅馬政權下對耶穌的天國觀帶來的衝擊。當時耶路撒冷城是政治與利益角力的溫床,猶太領袖依附政權從中取得利益。他們違背信仰,將聖殿分租出去作買賣,然後收取行政稅上繳羅馬。因此耶穌斥責他們並潔淨聖殿,從宗教和政治層面挑戰他們。 另一例子,《馬可福音》11章記載耶穌光榮進入耶路撒冷城,這場面與後續猶太人要求將他釘十字架形成強烈對比。當時猶太人期待耶穌帶領反抗羅馬政權,視祂為革命救世主;然而耶穌進城後挑戰猶太領袖利益,如要求「該撒的物歸該撒,神的物歸神」政教分離,觸動了其政治利益,令他們決意要除掉耶穌,釘祂在十字架。
為金錢甘受壓制 拒天國價值觀
馬可選取的耶穌事蹟也充滿新舊價值觀的衝突。耶穌在格拉森趕鬼入豬群記載於馬可福音5章1至17節,李博士笑著稱之為「豬2000」的故事。 耶穌為解救被鬼附者使兩千頭豬群衝入海中,當地人卻因經濟損失而拒絕耶穌。李博士說:「這就好像今天的香港,要錢不要人。」
他總結:「馬可寫作福音書是,為了鼓勵處於政治文化衝突時代的人們即使在政治環境中看不到出路、不知如何是好時,仍然要堅持耶穌基督的信仰,克服未知的將來。」
「經典讀書會」自2012年創立,為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的推行而發展。其宗旨在為中大本科生及大學社群營造閱讀經典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