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发现与父母关系差青年隐蔽倾向较高

救世军青年义工发表调查报告

由救世军油麻地青少年综合服务一班热心的青年义工所组成的"青年联席义工小组",有感隐蔽青年现象在香港愈趋普遍,而一般人对它的认识却甚为不足,相关的研究也寥寥可数,造成很多人对这现象的误解和给予不少不合理的标签,决定设计一项研究计划,让公众更认识和了解隐蔽青年的现象。 小组于本年6月和7月进行了一项调查,访问了5所中学共872位就读中三、四的青年,了解他们的社交心理和生活习惯,探讨青年成为隐青的倾向(潜隐倾向) 与其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的关系。 小组于9月10日下午假救世军油麻地青少年综合服务举行了发布会公布调查结果。调查发现,青年的潜隐倾向和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家庭的经济状况、零用钱的多寡、参与课外活动的频率,以及与朋辈的关系均有明显关联。例如潜隐倾向较高的青年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较少,较常与父母争执,有近七成及过半表示不会与父亲及母亲谈心事,更有接近一半与父亲和母亲每天平均谈话不足10分钟。又例如较高潜隐倾向青年只有不足一半有参与课外活动的习惯,而每周参与3小时以上的更只有五份一(较低潜隐倾向的青年分别为91%和65%)。 家长、学校及早介入 小组认为,增加对隐蔽前的心理状况和行为模式,以及具高潜隐倾向的关联因素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可以让学校、家长以至青年身边的同学朋友能够及早介入,提供适切的支援,防患未然。否则潜隐倾向较高的青年一旦离开校园,往往便难以跟进。 此外,小组又呼吁家长应采取更积极的态度,踏出建立与子女关系的第一步,注意与子女沟通时的态度,并多把个人的感受(不一定是烦恼)与子女分享,养成沟通交流的习惯。小组亦建议学校和家长在关注青少年的学业成绩时,不可忽略他们参与课外活动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得到均衡发展,多安排需要学生互相合作、沟通的活动,让青少年有更多机会与人相处,促进社交能力的发展和减少对社交的抗拒或恐惧。 除公布调查结果外,会上更播放了一位曾经历隐蔽生活青年的录影访问,讲述其步向和走出隐蔽生活的心路历程。 小组表示是次调查只属初探性的研究,鼓励其他关心此议题的机构及社会人士继续进行有关调查,以弥补现行资料的不足。 救世军油麻地青少年综合服务青年联席义工小组于2005年成立,由该单位的青年长期义工组组成,成员包括三个核心小组和四个观察小组,每年就选定议题进行研究及推行服务,身体力行实践"凝聚青年义工力量.彰显社区互助精神"的宗旨。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