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發現與父母關係差青年隱蔽傾向較高

救世軍青年義工發表調查報告

由救世軍油麻地青少年綜合服務一班熱心的青年義工所組成的「青年聯席義工小組」,有感隱蔽青年現象在香港愈趨普遍,而一般人對它的認識卻甚為不足,相關的研究也寥寥可數,造成很多人對這現象的誤解和給予不少不合理的標籤,決定設計一項研究計劃,讓公眾更認識和瞭解隱蔽青年的現象。 小組於本年6月和7月進行了一項調查,訪問了5所中學共872位就讀中三、四的青年,瞭解他們的社交心理和生活習慣,探討青年成為隱青的傾向(潛隱傾向) 與其家庭背景、生活習慣的關係。 小組於9月10日下午假救世軍油麻地青少年綜合服務舉行了發佈會公佈調查結果。調查發現,青年的潛隱傾向和他們與父母的關係、家庭的經濟狀況、零用錢的多寡、參與課外活動的頻率,以及與朋輩的關係均有明顯關聯。例如潛隱傾向較高的青年與父母相處的時間較少,較常與父母爭執,有近七成及過半表示不會與父親及母親談心事,更有接近一半與父親和母親每天平均談話不足10分鐘。又例如較高潛隱傾向青年只有不足一半有參與課外活動的習慣,而每週參與3小時以上的更只有五份一(較低潛隱傾向的青年分別為91%和65%)。 家長、學校及早介入 小組認為,增加對隱蔽前的心理狀況和行為模式,以及具高潛隱傾向的關聯因素有更深的認識和瞭解,可以讓學校、家長以至青年身邊的同學朋友能夠及早介入,提供適切的支援,防患未然。否則潛隱傾向較高的青年一旦離開校園,往往便難以跟進。 此外,小組又呼籲家長應採取更積極的態度,踏出建立與子女關係的第一步,注意與子女溝通時的態度,並多把個人的感受(不一定是煩惱)與子女分享,養成溝通交流的習慣。小組亦建議學校和家長在關注青少年的學業成績時,不可忽略他們參與課外活動的重要性,讓學生能得到均衡發展,多安排需要學生互相合作、溝通的活動,讓青少年有更多機會與人相處,促進社交能力的發展和減少對社交的抗拒或恐懼。 除公佈調查結果外,會上更播放了一位曾經歷隱蔽生活青年的錄影訪問,講述其步向和走出隱蔽生活的心路歷程。 小組表示是次調查只屬初探性的研究,鼓勵其他關心此議題的機構及社會人士繼續進行有關調查,以彌補現行資料的不足。 救世軍油麻地青少年綜合服務青年聯席義工小組於2005年成立,由該單位的青年長期義工組組成,成員包括三個核心小組和四個觀察小組,每年就選定議題進行研究及推行服務,身體力行實踐「凝聚青年義工力量.彰顯社區互助精神」的宗旨。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