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文西"同行":丹•布朗胡乱解画,不值一信

达文西「同行」:丹•布朗胡乱解画,不值一信
基督徒画家林旭辉弟兄。(图:基督新报/李胜德)
《达文西密码》的作者丹•布朗从一幅名画《最后的晚餐》看出重重"密码",延伸出种种谬误,令人迷惑,教会界亦举办多场讲座从神学知识来驳斥其中的荒唐。日前达文西的"同行"——著名基督徒画家林旭辉弟兄用专业画家的角度来剖析,让人意识到原来丹•布朗连《最后的晚餐》的艺术基本常识都不知,而所谓的"密码"亦失去所依附的基础。

他亦指出,仅是后现代主义"去基督化运动"的一部分,信徒要多装备自己抵挡各种荒谬虚构学说的攻击。 是次讲座是由影音使团6月7日举办的"影响世界的虚构学"生命反思大会,假播道会港福堂举行,主办方亦邀请港福堂堂主任吴宗文牧师、资深专业律师陆地博士,以及基督教铭恩堂梁永善牧师,当天有250会众到场。

《最后的晚餐》刚完成时就已有脱落,怎能留住"密码"

林弟兄首先从《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作的"悲惨"遭遇说起。这幅画是达文西1495至1498年完成的,它本是圣玛利亚修道院食堂的一幅壁画,但在1517年画面就已经开始龟裂,满布斑痕了。1652年,修士们竟然在此画正中下方开了一扇门,作为食堂的出入口。到了1796年,拿破仑攻入米兰市时,修道院食堂又变成了马棚,士兵还常常把画当成靶子,用石头掷画中门徒的头,壁画修复工程直至1980年完成。可想而知这幅画被破坏的程度。

而且画家如果要存留密码,一定要用更持久的颜料。但是达文西是非常有创意的完美主义者,所以同时期的作品,经常会因他尝试新颜料而导致画面呈现龟裂情况。同时他又非常专注构图及人物表情,有时暂停画画而跑到街上观察途人表情,有时找人做模特。他醉心于追求画面完美,却忽略了画作留存的持久性。

所以,试想如此"不易久藏"的作品,作者怎能还"别有用心"的加入重重密码?可见,《达文西密码》中的一番想像连最起码的基础都没有。

符号V与M另有严谨艺术含义,并非男女结婚密码

《达》书中一直鼓吹的重要观点之一耶稣旁边坐的并非门徒约翰,而是抹大拉的玛利亚,她才是真正那神秘的"圣杯" 盛载耶稣的血脉。画中,耶稣和玛利亚之间也充满了"V”和倒“V”组成“M”,分别是女性的阴道与婚姻单词的缩写密码,暗示耶稣与玛利亚结婚生子。

对此,林弟兄解释这些符号在艺术上的真正含义:"画中用许多v字符号这样的折线被用来呈现动态感,很好营造出耶稣对门徒说有叛徒那一瞬间的骚动感觉。"而追求完美的达文西创作《最后的晚餐》时一定知道逾越节不是用一杯酒而是四杯酒,因此没有刻意画一个圣杯。而丹•布朗竟然连这点常识都不懂,可见其中的荒唐。

为何达文西不在"玛利亚"头上画光环,表示她的神性?

林旭辉进一步指出,以前的画家画耶稣时,会在头上画光环以表示基督的神性。但文艺复兴时期已趋向自然,达文西曾说:"自然是一切绘画大师的主人。"因此他使用耶稣背后的一扇窗起"掩藏完整光环"的作用。但现在同等重要的"玛利亚"在旁边,如果要带出密码,画家为什么不稍稍将"玛利亚"身子挺直起来、头在另一窗口中央、也拥有一个掩藏的光环以表示她与耶稣同等的神性呢?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