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布道娱乐化 有人欢笑有人忧 神学学者、牧者及机构同工同坐一桌探讨教会布道模式 Chris Chan 2005年8月29日星期一 上午4:01 《基督教周报》﹙下称"周报"﹚2140期副刊报导了8月初在基督教联会教牧中心举办了座谈会,会上邀请得数位知名神学学者、牧者及福音机构干事,探讨近年教会布道形式越来越由严肃走向综艺性及多元化的趋势。 座谈会由基督教联会出版部委员吴思源主持,并有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副教授龚立人博士、阡陌社区浸信教会主任林以诺牧师、影音使团总干事袁文辉、播道会乐泉堂主任莫树坚牧师和联会副主席郑昌国牧师从不同角度探讨布道娱乐化的问题。 周报详细报导了座谈会中,讲者从数个角度讨论了创意布道的利弊和影响,亦对近年教会布道进行了反思。 创意布道:适切社会时代需要 大家首先分享了对创意布道的看法。四位讲者都对"创意"本身抱正面及积极的态度,大致都认为随著社会时代的转变,把创意加入布道里是必须的。 然而林以诺牧师认为基督教的创作空间仍有待扩阔。他认为教会的布道应更敢于尝试,并乐意在批评下显出进步。 莫树坚牧师更指出自古以来创新都会招来批评,甚至耶稣也不能幸免。他认为创意能补充传统模式的不足。 龚立人博士更关心创意对讯息所带来的影响。他认为创意的布道应以令受众对讯息有深入层面的理解为目的。 袁文辉亦同意此说,他认为福音能同不同的表达方式、环璄或物件更适合地传递出来。 布道娱乐化的数个讨论 第二是布道会娱乐化的问题。数位讲员都接受布道娱乐化,并同意能吸引观众,但仍然认为应娱乐应达到传递真理的目的。 各牧师对布道娱乐化有不同底线 郑牧师后对布道娱乐化的"底线"提出更深入的讨论,并以林以诺牧师2000年开始举办的"稣哥Show"为例,认为把耶稣称为"稣哥"可能将耶稣"矮化"。对他来说传福音的底线是"不能将布道变成娱乐"。 林以诺牧师回应郑牧师的意见时解释,很多人认为"稣哥"是耶稣的尊称。他认为很多人对"稣哥Show"有误解,是因为不明白社会的文化表达模式,是基督教对外界文化的脱节。 他又表示使人悔改信主并非讲员的能力。他又说,每当"稣哥Show"呼召时,走到台前的人都是流著泪下来,而非笑著下来的,他相信这必定是圣灵的工作。 新的布道形式亦能带来生命的启迪 在讨论布道形式能否为福音带来新的诠释的问题的时候,大家把焦点转移到"娱乐化能否承载福音"的问题。 与会者都认为传福音的模式并不是限制,最重要是给受众带来福音及生命的反思。 其中三位讨论者对娱乐化的福音模式提出了较正面的见解:莫牧师提出了李欧梵的一篇文章,指出周星驰的电影带来的喜剧和无厘头文化为年轻人带来生命反思和启迪,说明娱乐化亦能承载生命讯息;林牧师亦看到很多受欢迎的娱乐节目都能带出有深度的意义。袁文辉则认为创作能影响社会的价值观。 龚博士则担心追求娱乐化会可能令教会受庸俗、挖苦和煽情的风气影响。 布道会用"明星效应"引起忧虑 主持又提出布道会里利用艺人的知名度吸引听众的现象,会否令信息不能深刻表达,或导致人们带著"偷窥"艺人生活的心理而来,以致失去传福音的本意。 林以诺牧师同意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更认为近年布道会滥用明星的情况已到"凄惨"的地步。莫牧师则认为用艺人见证的风气反映了传统见证模式﹙讲信主前后及过程的模式﹚已不能满足受众。他更认为教会牧者有责任保护作见证的人,以免令他们软弱和跌倒。 对教会办布道会的反思 教会是否真正重视布道会﹖ 林牧师认为一些教会没有真正重视布道工作,往往只在圣诞及复活节举办布会;郑牧师表示布道会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也要有布道恩赐的牧者主领。 缺乏布道人材的培养. 林牧师认为教会和神学院没有培养有影响力的布道人材,教会亦不愿在培 养人材上投放资源,唯有靠艺人的知名度吸引受众。郑牧师亦同意今天的教需要培养真正有布道和宣教能力的人材。 基督教周报2140期副刊《布道娱乐化﹖》专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