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作者在美國第18屆灣區春令營專題講座整理)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道太初與神同在。萬物是借著它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借著它造的。 約翰福音1:1-3 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馬太福音6:10 大綱: 一、文化及中西文化的表面不同性 二、中西文化的衝突和融合 三、基督信仰成全西方文化 四、中國文化與基督教相似處 五、中國文化與基督教相異處 六、基督信仰成全中國文化 何謂文化?文化就是人化,是人在世界上打下的烙印。沙漠裡沒有文化,沙漠裡有了綠洲有沒有文化,還是沒有 。但有一天在沙漠的綠洲裡發現了一個人使用過的陶器,那麼就有文化了。可見,文化是與人息息相關的。有人就有文化,人的衣服構成了服裝文化,人的食物構成了食品文化,甚至有一次我看到要舉辦一個馬桶博覽會,可見形成了一個馬桶文化。 文化的最核心的是信仰,信仰的不同造成各個國家文化的不同。信仰關乎有沒有神、神跟人的關係、人的價值等核心問題,這些核心問題的解答會影響到人的家庭觀、工作觀、經濟觀、政治觀。而觀念的不同,就會導致行為的不同,行為沉澱下來就是習慣,習慣形成文字就是制度。可見信仰是文化不同的根源,信仰的不同會導致文化的不同。東南亞三國馬來西亞、新加波、泰國在地理環境、氣候和人種上差不多,但三國的經濟、民風、政治都很不一樣,新加坡是東南亞的楷模,文明、進步、經濟發達,相比泰國、馬來西亞確實有很多的優越地方。究其原因,在於新加坡是一個基督化程度很高的國家,而泰國是佛教國家,馬來西亞則是伊斯蘭教國家。我們來的美國,發現美國和中國在很多地方有著天壤之別,美國人是人,中國人也是人,但為什麼差異如此之大呢?根本而言這是各自的信仰系統造成的。 基督徒得救稱義後不是馬上要離開人世,神叫我們要修理看守、更新世界的文化,這就是基督徒的文化使命(cultural mandate)。根據聖經,基督徒有兩個使命,一是福音使命,就是傳福音到地極(太28:18-20),另一個是文化使命,就是在創世紀中神給人的管家權柄,對世界和社會的「修理看守」「治理管理」。(創1:26,28)神給我們的管家權柄,人在亞當裡喪失了,在罪中我們喪失了作為管家以神的旨意進行文化更新的功能;但是靠神的恩典,我們在耶穌基督裡,重新恢復了這個權柄。我們要運用這個權柄在社會上進行管理治理。 根據偉大的神學家加爾文對聖經的理解,神對人和世界的救贖,分為三個層面:首先是個人的救贖和生命的更新(personal redemption),其次是自然界(cosmos redemption),救恩使萬物復興、還原,可見使徒行傳3:21。我們來美國時發現這裡很多動物,跟人相處的很好。松鼠、野鴨、野鹿可謂隨處可見,我曾與一弟兄到著名的國家森林公園優山美地(Yosemite),我們在溪水邊玩時突然發現有個山獅在我們對面飲水,我當時嚇壞了,第一個感覺是馬上找個大棒子護身。當我小心翼翼撤退時,那個山獅居然對我們毫不理睬,飲完水馬上就走了。我們快速離開時,隨同弟兄告訴碰上的美國人,溪水邊有山獅,我以為美國人和我們一樣要撤退,沒想到他們非常興奮,都跑過去去看了。通過這事我看到人與動物關係的改善。 救贖的第三個層次,就是社會文化的更新(Redemption of history and society)。神要復興萬事,可見馬太福音17:11。人的生命的更新導致人的各種價值觀的更新,最終導致經濟、政治、文化藝術等社會文化的更新。 有人說,多一個基督徒,就少一個中國人。這句話就是將中國文化與基督教文化對立起來。認為二者是不可調和的,是衝突的。現在主張這種衝突的理論很多。1993年夏季美國著名國際政治學家亨廷頓教授(Samuel Huntington)在《外交季刊》(Foreign Affair)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文明的衝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的文章,裡面指出由意識形態之爭引起的冷戰結束後,國際間的衝突將以各種文明間的衝突為主要形式。他將當代文明劃分為: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蘭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東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還有可能出現的非洲文明,共8個文明實體。他並指出:「未來的最重要的衝突將沿著把這些文明區分開來的文明的斷層線展開」。 實際上,這8個文明體中真正扮演衝突角色的,只是三大實體:西方文明、儒家文明、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與儒家文明的衝突由來已久,但由於911事件,使中國與西方聯手開始對付中東的極端勢力。所以說911事件最大的得益者就是中國。但前段時間本拉登被擊斃,卻標志著西方由於擺脫了中東的牽制而要開始與中國正式對抗了。 這種文化的衝突也表現在中國當政者的心思中,近年來,中國政府把孔子和孔子學院作為對抗西方文化和向西方進攻的工具。今年年初,孔子像被立在天安門廣場,廣場是國家政治的像征。我在一篇文章中指出,這是儒教國教化的標志。但是不到100天,這個孔子像就從廣場撤離了。有人說這是保守派的勝利,他們要毛像而不要孔像,對付西方文化,還是老毛管用。但我覺得這是可喜的變化,任何宗教不能成為國教,也不能拿傳統文化來對付西方文化。 跟這些文化衝突論相反,我們認為文化是可以融和的。尤其是基督教,不僅可以與西方文化融合,而且也可以東方文化融合。我們這次講課的主題就是:神在歷史上如何成全了西方文化,在今天,神也要成全東方文化。 我們看到在北京的天壇,有「昊天上帝」的牌子,在遠古,中國人也敬拜這個獨一的真神上帝。徐光啟是偉大的科學家、政治家,著名儒士,但他也是一個天主教徒,他的墳墓上至今還有一個十字架。中國的第一個牧師是梁發,他在給基督教第一個來中國的宣教士馬禮遜做助手時信主,並且成為牧師。他寫了很多福音小冊子,如《勸世良言》等。並發送小冊子給來廣州考試的學生們。其中一本小冊子發到了一個學生手裡,竟然掀起了巨大的革命運動。這個學生就是洪秀全。可見基督教與中國文化,並不抵觸而是可以相融的。 我們知道韓國的國旗是一個太極圖,是道教的標志。韓國是典型的東方文化,但今天韓國有近一半以上的基督徒,韓國的基督化已成事實。韓國也是第二大宣教國家,力圖從首爾出發,經過中國的北京、西安,傳福音到耶路撒冷。這張圖片是韓國總統在早禱會上應牧師的號召向上帝下跪的照片,結果在中國引起軒然大波。中國很多網民認為,總統是天子,是不應該當眾下跪的。這就是典型的東方觀念,天子接近於神。而在基督徒李明博看來,他只是上帝的兒女之一,也是蒙恩的罪人,也應該跪拜。在李明博身上可以看到韓國人已經將東方文化更新了、基督教文化已經滲透到韓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了。 簡單來說東方文明起源於黃土內陸,而西方文明的起源於大海(地中海)。西方文明又受到基督教的巨大影響,所以我們來美國看到的文化,實質上是一個源於古希腊文明、結合基督教文化的當代西方文化。如果說自由女神是美國的像征,那麼長城就像征了中國文化。從自由女神我們看到個體的獨立和伸張自由的精神,而長城就是一個巨大的牆,來保護群體的安全。 我來美國感覺牆很少,大多數家庭都沒有牆,我到白宮,發現只是一個小柵欄圍住。但在中國,到處是高牆大院,在農村每家每戶都是有牆的,在城市每家每戶都需要防盜門,也是一個牆。現在每天還流行「翻牆」,不翻牆還看不了外面的世界,牆成為每日生活的必須。但我們到美國,感受到這是一個開放自由的文化,感到我們自身的文化與此有很大的不同。 在美國,社會最小的單位是個人,而在中國,社會最小的單位是家庭。所以在家庭裡的糾紛甚至暴力衝突,社會一般不管。在中國,家內無人權,夫妻打架,政府一般不理,父母打孩子也是天經地義。我們從小都是被父母打著長大的。以前我大姐和姐夫經常打架,是我姐夫的家庭暴力,但我姐上告無門,我們出面也沒有人理。但在美國也敢打孩子嗎,你敢打妻子嗎?他們都是獨立的個人,打他們是侵犯人權,是嚴重的社會問題,政府肯定會干預。我以前在國內也打過孩子,但來美國後不敢了。 在中國,儒家傳統其實不自覺地影響著每個人,家庭裡要長幼有序,社會上要尊重領導。但我們到美國後,感到總統不像總統、市長不像市長,總統是給人罵的,市長要討好市民,我們也感到孩子不像孩子、父母不像父母。孩子的人權被尊崇到一個地步,快要翻天了。而對領導和官員,美國更多的是監督和限制。據說美國移民局對將入籍的人問的一個問題是:美國是個法治國家,意味著什麼?我們中國人本能地就會回答:意味著人民要守法。錯了,移民局的標准答案是:意味著政府要守法。 不僅家庭,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西方人也不同,我們東方人習慣籠統的綜合,求大概、差不多,是一種綜合主義的思維,例如道教就把世界綜合到陰陽互動的狀態,例如中國畫,大部分也是寫意而非寫實的。也如中醫,強調人體為綜合系統,要治病就要全面協調身體。而西方的思維是一種分析主義的思維,將世界分析到原子、分子,作任何事情,都會分析出幾個層次、幾個步驟出來,西醫也是分析性的,在中國人看來,似乎是「頭痛治頭、腳痛治腳」。 為什麼東西方文化有這麼多的不同呢?這不僅因為早期的古希腊、羅馬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基督教傳入西方後構成了西方文化的主體,形成了與中國以儒、釋、道為主體的文化的根本性不同。下面,我們看看,基督教是如何影響並成全西方文化的,我們的中心論點是:神在歷史上如何成全西方文化,今天,神也要成全中國文化。 基督教發源於中東,但在使徒時代就進入羅馬、雅典,開始影響西方文化。我們知道古希腊、羅馬文化的核心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思想。柏拉圖強調理念世界,認為現像世界是虛假的、無意義的,人要追求理念IDEA,也即道 LOGOS.LOGOS成為西方文化的主題。他的學生亞裡士多德跟他相反,執著於現像世界,這也發展了古典科學和政治學。基督教將這兩方面都結合了起來,一方面如《約翰福音》開篇:「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借用LOGOS的概念將基督福音傳到了西方世界,也是基督福音成全了西方文化的主題「道」。另一方面,如主禱文中的「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基督教的入世精神也與亞裡士多德以來的科學精神相結合,在現實社會西方人履行管家的使命。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將基督教逐漸確立為國教後,基督教就開始了主宰西方文化的歷史。奧古斯丁並開始確立基督教的神學體系,使基督教成為影響西方社會的「意識形態」。在其後的一千多年,基督教在西方社會的精神作用,類似漢朝以來直到明清時期,儒家思想對中國的影響一樣。這個時期,在基督教影響下,西方的藝術、科學、教育體系全面建立起來,基督教的思想也影響了西方的經濟和政治。基督教維系了西方文明。因為,伊斯蘭文明不斷侵蝕歐洲大陸,在歐洲大陸東部,《聖經》中我們熟悉的安提阿、歌林多、加拉太等全部被穆斯林占領,在西部,穆斯林通過西班牙、葡萄牙差一點攻占了法國。法國皈依基督教的查理曼大帝幾經苦戰,終於維系住了西方文明在歐洲大陸的命運。 基督教不僅在中古時期維系了西方文化的生命,而且在宗教改革後,引領西方文化步入了世界現代化浪潮,並使西方文化幾乎成為現代化的同義語,直到今天,全世界很多發展中國家,都把各方面的現代化作為國家、社會發展的目標,而現代化的起源,實際上就是在1517年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運動中。西方有部很有名的書叫《世界通史》,但它被分為兩個部分,《1500年前的世界歷史》和《1500年後的世界歷史》,為什麼要從1500年開始分呢?因為宗教改革運動,尤其是基督教從天主教中脫離出來後,對世界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經濟從中世紀的莊園自然經濟開始轉型為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政治從政教合一的專制政權開始一個個演變為民主憲政國家。馬丁路德在《聖經》中重新發現的“因信稱義”教義,使個人擺脫了教皇和教權的轄制,直接與上帝建立了聯系,確立了個體的價值和尊嚴,他提出的:「人人是祭司、人人有呼召」以及CALLING天職的觀念,使每個職業都成為神聖的呼召,各行各業都以神聖的情感投注在各自的工作中,這樣一種精神理念成為資本主義精神的主要支柱。而加爾文提出的「預定論」及文化使命,打掉了中世紀教權、迷信、皇權對人的捆綁,也打消掉政權的神聖性,使基督徒開始「入世修行」,讓「世界就是我們的修道院」,在對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的管理中履行管家的權柄和使命,彰顯神的慈愛、聖潔、公義和榮耀。 我們中國人很多人以為世界現代化是從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這條路線來的,實際上更加具有本源性的,是從宗教改革、荷蘭、英國、美國等憲政國家的確立、資本主義工業的興起這條路線來的。因此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中國需要的不是文藝復興而是宗教改革精神》,裡面指出了基督新教的興起和發展,正好伴隨著世界經濟、政治的現代化,而基督新教價值觀影響下的文化,也成為現代化文化的主體。
(下部份將在下週一登出)
【曼德,本報專欄作家。基督徒作家、羊文化首倡者,基督教道學碩士,曾在大陸數百家教會、工商團契、企業演講,經常於眾多主內刊物發表文章。曾在大陸出版《天職》、《新職業觀》,在香港出版演講光盤《信仰與經濟》,在美國出版《榮耀職場》。現為中國福音會副宣教士。(支持曼德事工可奉獻至: China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1605 E Elizabeth St., Pasadena CA91104 USA;支票抬頭:CMI,並註明「奉獻曼德文字及文化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