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潮浸信会堂主任郑佑中牧师是一位信三代的基督徒,自小在教会成长,目睹教会真实的状况。2011年教会重建和转型时,他深刻经历了人事的冲突与动荡。这一位亲身经历著社会与教会转变的牧者,会以怎样的眼光去看教会的问题呢? 本报记者与郑牧师的一场访谈,盼望为读者带来新鲜视角。
记:郑牧师,知道你是自小就在观潮浸信会成长。作为信二代,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你个人成长及事奉背景经历吗?
郑佑中牧师:其实我不止信二代,已是信三代。从我的外婆、父母到我,再到我的孩子,他们已经是第四代,都在教会成长。这个身对我来说有些特别。从小在教会长大,我想你也听过很多信二代的故事,很多时候信仰与现实生活无法对话,产生了一种离心力。这个是很普遍的,我也是有这样的进程。
曾经我的转变是因一次危机,让我不是在知识上、而是真真正正经历神。记得小时候,我常和妈妈讨价还价。小时在教会成长,妈妈要我去学琴,理由很明显:教会缺乏司琴,又需要有音乐的元素。我说可以不学琴吗?妈妈说:无问题!你考到八级再说吧!读书那么辛苦,可以不读书吗?妈妈说:无问题!你大学毕业再说吧!不想返教会,都不知为了什么,妈妈说:可以!你十八岁再说吧!
结果我的十八岁时得了脑膜炎,是在医院度过的。而我也在医院里蒙召、决志,重新认信,将生命的主权交给神,重新立志成为传道人……全都是18岁时在医院里经历的。经历是很重要的。
未读神学之先我是一个社工,这跟我后来蒙召很有关系。我在教会成长,看到很多教会的冲突都是出于人。我想是期望管理,牧者和执事领袖之间有似乎不同的看法和性格,这让教会如果作为"一份工"真的很难打,为什么呢?因为教会里有最高的理想,但也有最真实的人性,大家都对事奉"上心",都很紧张,又坚信自己对,都是教会的管家时,很多冲突都由此而起。
当我蒙召作传道人时,我觉得要先读好书,我认为在教会中知性非常重要。其实我原本在大学是读音乐,后来我想,要做传道人之前首先要"学做人";要"学做人",首先要知道如何与人交流,所以我投身社工这专业中。
我未做传道人之先,由信徒领袖作到执事;妈妈是传道人,爸爸和外婆都是会佐,所以我很明白领袖之间大家的两难处境:性格、经验,其实职位也很有关键性。因这成长背景、自己也做过执事时,很时候自己也能易地而思考。对我过去多年的事奉中,这个有很大帮助。有时大家对事情都很紧张,但往往争拗的不是真理的问题,而是方法,甚至是时间、进程的问题。

郑佑中牧师约两、三岁时站在礼堂台上的讲员椅拍摄。(图:郑佑中牧师提供)
记:小时候当你看到教会的矛盾时,最常思考的是什么?
郑佑中牧师:我还是年青人时,我父母虽然是教会领袖,但他们不会把教会里面的负面带回家,例如谁谁谁让人很劳气之类的——这个很重要。我外婆常讲的是都是见证,要为谁代祷、为谁感恩,对教会的忠诚、事奉,对神的认定等等。这样的意识形态比教会里的负面的人与事更多。
所以我自小很少听到教会的负面事情。直到大学时,开始更多去理性分析。当时我对教会的传道人的离和去有很多好奇,特别是一些现象,这个对我今天作为牧师有很大的提醒。当时教会里面有混乱、有荒凉,传道人很难长久留住。
我观察到,每一个传道人或领导到新位置时总是会有些高言大志,大刀阔斧,但我的观察,他们往往是高高举起,最终轻轻放下;因"亚伯拉罕的呼召"来,又同样因"亚伯拉罕的呼召"去。如果是这样,那何谓召命呢?这让我思考何谓神的心意时有很多困惑,这是第一个片段。
第二个片段是在主日学里。以前团契都是"围威喂",里面满是关系、好玩;但更深刻是主日学,与老师关系很亲密也很深刻。当时中学时有一位导师说的话很影响我,他对我说:"佑中,教会里面最重要的是眼目单单看著神,而不是看人,因为人是不可靠的,看著神时神才会带领。"这意识形态很深刻我心,很"真理"。但是,慢慢地我再也没见到那主日学老师。
在成长之间,教会有很多人与事出现。直到后来入神学院后我开始作一些神学反省:到底当我们在教会里说"要看著神,不要看著人",到底在说什么呢?这是谦卑?是属灵?我有另一个反省。我用一个比喻:70年代通常一个家庭有四、五个兄弟姊妹,今天是少子政策,父母婆婆姐姐工人看一个孩子都管不住,以前是大哥大姐带老二,老二带老三,老三带老四——当有榜样时就有传承,有传承就有disciples。这是discipleship (门徒训练)的理念。
所以很遗憾地,如果我们都是看上帝时,你看我时不只是单看我这个人,而是同时在看上帝。这是"人观"里的积极正面,还是悲观消极。所谓"完全不看人",人也应该是榜样,人是反照了造物主的形像,完全不看人时,所有人都形同虚设。神的恩典充充满满住在我们中间,是因圣灵已经与我们同在,令我们生命有所转化。
所以我自己去体会成长时,这些未能算是很大的冲击,传道人的离离去去在教会里是常态。只是当看著人时有很多不明白,以及对人所讲的未必敢很热情、很认真地领受,因为已产生了自我防卫机制。
记:教会里有哪些人成为你深刻的事奉榜样呢?
郑佑中牧师:我在教会中看到很多深刻的事奉榜样。我外婆就是。她是教会的会佐,负责探访和祷告。她虽然身材矮小,身高五呎还不到,但我形容她为"小巨人",她祷告的声音很大,有时麦克风坏了,她的声音还是能让整个礼堂的人都能听到。她是一个用膝盖跪祷操练跟随的门徒。她是一个祷告人,也是通过探访建立生命、造就门徒的人。
最近我们去探访了一位104岁的老人家,她以前常跟我外婆一起探访和祷告。听她讲述我外婆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和感恩。她说起不少有趣的轶事,她们去探访"七层大厦"的人家,人都在走廊拿著油盐米做饭,她就走过去把人家的火水炉关掉说:不要煮了!要出去探访啦!三福是以福音为优先,有句口号是"随时候命",Let God be God,让上帝成为优先,她很形像化地把这句话活出来。这种对事奉的忠诚、对人生命的看重和对教会的不离不弃,让我深受影响。
什么是对教会的"不离不弃"呢? 自小在教会成长,我不会对教会浪漫化,但亦不会妖魔化。首先要承认人性的丑陋,但神造人有祂的形像在人里,相信人能心意更新而变化。如果我们的"人观"欠缺乐观、积极和盼望,根本我们很多事都只能成为鸣的锣、响的钹,只有声音,而到最后缺乏生命意义、价值和内容。

前排右边白色衫的男孩是郑佑中牧师,后排左边站著郑牧师父母及弟弟。蓝衫旗袍是姨妈,白旗袍就是外婆陈南基。这张相是摄于教会旧堂门口,颜色已泛黄,甚为珍贵。(图:郑佑中牧师提供)
记:你提到对教会既不浪漫化也不妖魔化,这让我很有感触。因为近年来,我们看到许多教会的状况时,很多人因为对教会的浪漫化期望而感到失望,真的走向妖魔化而最终离开。当然我们也看到教会的"不像样",但对于人们去抨击或妖魔化,还是很让人心痛、很可惜。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郑佑中牧师:这是历世历代、自古至今直到永远教会需要不断成长和学习的。作为信徒,我们需要有跨越的信心和超越的视野。
很多时候,我喜欢用使徒行传12章去讲这一点。初期教会受逼迫、彼得被亚基帕王下在监里要将他处死。教会为他切切祷告,但讽刺的是,当神的使者真的要解救他时他仍以为是见异象。但最讽刺的是,当他回到马可楼去找教会领袖时,整个片段是很"无厘头",他砰砰砰敲门时,使女罗大告诉他们彼得回来时,使徒们说:妳疯了,罗大极力坚持时,他们仍然不相信,说:是他的鬼魂。
噢,求主怜悯,求主帮助!教会为什么会这样? 一方面祷告求神来释放,但彼得到了门口他们仍然不信。 但原来这是很正常,同样事件发生在耶稣显现时,同样是在马可楼,门徒甚惊奇,觉得耶稣只是一个魂,多马仍要摸他来得到证明。
所以今天教会不要批判流堂教会、传统教会、新鲜形态……教界很多苦毒的评论甚至笔战,我的角度看是很可惜,不信的人看了只能诸付一笑。今天的教会首先要be silent (静默),正如当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时,彼得打了手势叫他们"收声"而非发声。先要"静默",主在圣殿中你们应该肃静。多点聆听,多点理解;少点评价、少点批判。当聆听时,最后要将见证传开。
所以这关乎我们要谦卑、以及要更新信心。很多信徒的祷告常为了解决问题,但真正的祷告是关系建立,以致在遇事时能不动于声。但以理在狮子坑仍处变不惊,如常不住祷告。因此,我们需要具有跨越的信心。
"超越的眼界"是什么意思呢?圣经中看到的许多属灵的伟人,他们的祷告和生命中都具有穿越性。什么是穿越性呢?我问过弟兄姊妹,你们觉得摩西是否能够进入迦南?摩西是否能够进入迦南这问题重点在于:究竟"迦南地"是什么?如果迦南是一个地点,即今日的巴勒斯坦地,您是否想进入那个迦南? 如果迦南是有形有体的地域,那么是的,摩西可能没有进入。然而如果迦南是神与摩西之间的一个约定,那他又能进入迦南吗? 摩西最后上了尼波山,然后圣经中记载神亲自将摩西埋葬。因此我的体会是摩西是否能够进入迦南,是要看你如何看迦南,并摩西与神之间神圣约定,是否能产生关系。 另一方面,耶稣上山的时候,登山变像有以利亚、摩西和耶稣。
这便是一种穿越。当今的教会,我们需要具备跨越的信心和穿越的眼界。当我们用历史的角度和大城巿观去看今日的城市时,我认为每一个城市都有我们的挑战,但同时也有神将教会放在当前处境中的价值。
几百年前唐朝的时候,香港已经被记载,当时的历史文献中并未提及"香港"一词,而是提到"屯门军镇"。当时香港以海盐闻名,盐田的官办有军队驻守。以前的屯门军镇不止香港、九龙、新界,而是一直延伸至广东的东莞。唐朝人们提到香港时,实际上是指屯门。至于开埠的时候,1841到1842年英国人来进行人口普查的时候,维多利亚港和中环一带未兴旺,当时整个港岛区大约有7400人,其中2000人居住在赤柱,赤柱算是是香港岛的首府。
因此,我们在这样的穿越时代观念下,思考100年后香港会是怎样? 其实已经有迹可寻,未来香港的发展将只会向北移动。最近的新闻提到,医管局港岛东与西的联网将会合并,因为北都将连接大湾区。您可想而知未来100年将会如何变化。
当我们这样看待时,香港的信徒和教会领袖要看得更广阔:我们并不是"北望神州",而是神的福音超越地域、穿越界线、穿越民族,甚至穿越生死。如果我们的信仰没有这种穿越性,那么我们的信仰仅仅是自己的护身符。因此今日教会是需要的,首先是谦卑认罪,然后是聆听,接著是具备跨越环境的信心,以及穿越时间、空间,甚至生死的看法。
记:刚才提到"生死",所指的是什么呢?
郑佑中牧师:信经里提到"圣徒相通",我们共同拥有的是这样的信仰,最具体的表现就是我们的主餐,耶稣基督的死为我们带来永生复活的希望。生与死就是这样。我常为家属举行安礼拜,尽管大家都是信主,知道会在天上相聚,但那种伤感是难免的,需要时间来抚平。
我经常告诉他们,当回到教会时,我们一起唱诗、祈祷,一起主餐时,逝去的家人也与我们在一起。这便是历代信徒拥有共同的信念。其实我们的主餐是一种神学,形态化。当我们拿起杯子,这是非常具体的象征。过去的人知识水平不高,因此我们称之为"望"弥撒,当时各阶层的人根本不识字,更不会理解原文,但他们"看"到神父在传递时便心领神会,能够圣徒相通,仿佛耶稣基督的亲临。
(记:我们在谈很多人可能会将教会妖魔化,而你是想透过信仰的生死的视角来描绘圣徒的相通,是这样吗? )这其实是我们的信心和视野能否让我们跳出伤痕。我为何要将他人妖魔化呢?那种跨越的信心、穿越的视野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聚焦于十架的基督。一切的伤痕——当我们转眼仰望耶稣的时候,世上事已经显示为虚空。这种虚空不是一种软弱,而是一种我们仍然相信的动力。

郑佑中牧师。(图:基督日报)
记:近日发布香港教会普查,全港整体信崇拜人数下跌厉害,年青人流失,很多教牧同工移民,各种各样的。整个教会的大环境可以说是灰色,大家好像觉得教会在慢慢衰落。郑牧师有没有一些鼓励,特别是对那些觉得教会很灰暗的弟兄姊妹,有没有一些对他们说的话?
郑佑中牧师:时间不断向前,朝代不断更替,但是教会在地上的使命始终如一地持定,直到耶稣基督再来的时候。
我常常觉得,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每天不需要等世界末日,我们每一个人的耶稣再来,也不需要等耶稣基督真的再来。意思是什么呢?当我们今天看这个世界,两个大国的总统可以搞闹剧,明明是兄弟一轮资格的,竟然可以征收关税。当我们看到这样的世界地缘政治,每一天社会里面所发生的荒谬时,都会说这个世界真的不宜人类居住,世界灭亡。 但是我想说,这个大环境远远不如我们自己每一个人的身体。当医生跟我们说我们有癌症;当我们知道朋友小产;当知道一个朋友可能离世——那就是那个人的世的末日。耶稣再来也是。有个弟兄姊妹生了孙子,原本其实她有很多忧愁、很多失落,孙子出生之后突然变得多开心!
所以我们今天教会要做的,是拥抱神给教会在地上的使命。我记得疫情开始,及出现移民潮的时候,有弟兄姊妹问我:"牧师,你有没有想过离开?"我说:"没有"他们问:"你看好香港吗?"我说:"我又没有水晶球,我又不懂政治。但我有一个看见。"那个看见是什么呢?当时我们教会700多人,观塘区有70万人,香港有700万人,整个大湾区九加一是7000万,整个世界70亿人——"七七七七"的异象。 我们不要只看旁边左近,打开新闻或上网看到的世界。我们不如看得更阔,神希望我们这个世界里教会仍然存在的时候,我们应该有的见证。
所以教会的大未来? 我是"审慎乐观"的。"审慎"的意思是:其实会有困难有挑战。最近因著香港的经济,对教会的奉献有困难有挑战。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我们也会发觉福音的工作、特别年青人里有困难有挑战。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完全无法传福音。你觉得因为政治气候和环境而不能传福音的人多、还是因为根本没有传福音动力的人更多?我觉得一定是后者。
所以我仍然积极乐观。有一次跟教会里的领袖聊天说香港教会未来"大有可为!"现在我们常说北上消费,但香港还有很多美丽之处。我们现在还有信仰自由。我们还可向18岁以下的人传福音,没有律法禁止。为什么我们不好好继续持守过去那种对福音、对宣教的火热呢?
我觉得现在不是需要做什么大的策略,而是要"仍然相信"。当我们仍然相信时,我们的生活形态、我们的言行已经是一个见证。当然教会在结构上可以有很多事工性、令人兴奋的宣告,但最重要的是:教会里的人的见证能否承载生命里的重量?如果我们对社会、对世界都如此消极、悲观,跟不相信的人没两样,那么有人信主又如何呢? 来教会时,大家看到的世界就会好像今天的天气一样,灰灰暗暗,冰冰冷冷。
记:感谢郑牧师今天的分享,给大家带来很多鼓励。郑牧师能为我们作祷告,结束今天的专访吗?
郑佑中牧师:好的,我们一起祷告。慈悲的恩主,我们在今天的时代里面,知道有很多事情我们不能更改、不能转变,因为这是时代的巨轮。但我们提到活在今天的世代里的时候,"世代"是指彼此之间的关系,神仍然让我们彼此之间要结连,让我们看见神的丰盛、神的预备,也看见今天神建立教会在地上所要作成的见证。让我们能够预备,当主再来的时候,教会必然是一个新妇,迎娶羔羊的盛宴。
求主怜悯,让教会今天能够怜悲认罪,以致我们能够积极聆听,行在其中。求主保守带领,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祈求,阿们!
延伸阅读:
【专访郑佑中牧师】回顾观潮浸信会转型:一起走过风暴的日子
观潮浸信会礼仪 ‧ 视觉 ‧ 空间营造节期氛围 同寻"基督的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