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2004香港教会普查"

 "2004香港教会普查"数据公布后,笔者看为是香港教会"审慎乐观"的健康面貌 。   不少教会人士关注"2004香港教会普查"结果,最显著的问题,莫过于"教会聚会人数增加了,或减少了?"上次"1999香港教会普查"反映本港信徒"出走"现象,崇拜平 均出席人数只有175,571人,较1994年崇拜平均出席人数,少了18,929人。当有关数据发表后,敲响了本港教会的警号!回归后的本港教会,原来正处于转折期,教会领袖要急于为 堂会发展谋求出路。   "2004香港教会普查"结果显示,虽然全港堂会数目只轻微增长52间,至1,181间,但崇拜人数却显著增长至216,739人,平均每年增长率是4.3 %,这是令人振奋的数 据!对比1999年普查,这五年来多了41,168人参加不同堂会的崇拜,反映本港教会正朝向健康发展。  从数据反映,更多堂会注重崇拜的改善,在堂会空间的拓展、针对某些年龄群体的崇拜、加增周间崇拜次数及有关崇拜方面的训练等,这一切的成果反映在崇拜人数的上 升。在各类崇拜中,青少年崇拜由1999年的138堂次增加至2004年的308堂次,人数亦由1999年的3,564人迅速增长至11,599人,增幅达两倍以上。当更多堂会正视信徒出走现象,特 别是青少年,而重整青少年事工、增设青少年崇拜、强化青少年牧养等,构成教会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一可喜的现象是本港教会的布道策略,以关系布道为主 (84.9 %),而近数年本港经历 SARS、经济不景与社会不安,正是关系布道的契机。近数年,本港减少了大型布 道会;说不定,对堂会布道策略是一件好事。笔者一直坚持「堂会为本」的事工取向,才是香港教会朝向健康成长之路!   当本港教会在人数方面有所上升,笔者认为教会领袖不能简化地归巧颡u成效」的论述。教会人数增长,不是因为有做青少年事工、或堂会采用了小组模式、或本港属灵气候 改变了等。单一论述的危险,就是以偏盖全,认为每间堂会皆可依循某套方程式,就能保证增长。「自然教会发展」与「目标导向教会」,皆指出健康成长的堂会至少在五方面 ( 或 NCD八样质素) 有均衡的成长。因此,笔者认为教会增长,不是单一因素,而是有多元的"组合因素"构成。   除了堂会内部人数增多,另一项值得留意的是教会"使命"意识与实践的强化,数据反映有60.6 %堂会常设差传 (或宣教) 事工,而18.1 %堂会以多于10 % 堂会经费 支持对外事工,亦有28.9 % 堂会差派同工往外地事奉。当更多堂会以"外向为主"(outward-focused),不是往内望,乃是走出去,更能见证教会不是为著本身而存在。同样,本 港教会在社关参与和承担社会服务,也有所增多,反映出教会对整全福音使命的理解和行动。   当然,教会发展仍有两大隐忧:圣经教导不足和教牧转换工场,前者反映在堂会参与主日学或圣经教导的信徒只有30.8 % (99年为32.8 %),而后者是仍有三成教牧在 同一工场尚未能"留守"(staying power)超过两年。这两方面的不足,可能意味著教会多了宗教消费者,却少了委身"明道者"。此两方面,我们在未来日子会继续探讨。  "2004香港教会普查"结果面世,期盼引发更多教会人士就有关数据,有更广泛和深入的研讨。 (转载自“教会更新”的每周评论)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