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神学教育的回顾与前瞻

今日教会正闹著工人荒,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奇怪的是,神学院每年造就出来的毕业生并不少,为甚么仍不敷填补 工场空缺呢?其中一个原因相信是:所训练出来的工人不能满足时下教会的需求。多年前,美国东岸福音派神学院教授费尔博士(John Frame)写了一篇以"建立一所新神学院的 献议"为题的文章,先后投稿给六份不同的神学期刊或杂志,都不被接受。最后,终于获接纳刊登于Journal of Pastoral Practice这份期刊中。为甚么初时不被接受呢?因为他 的献议实在语惊四座,对神学教育提出七级地震般的挑战。他说,早期在美国福音派教会中,牧职训练是由教会牧师负责的。青年人蒙神呼召要成为牧者,必须接受一位驻堂牧师 的带领,参与教区的事奉,甚至住在牧师家中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来不知怎的,这种培训制度逐渐式微。或许因为缺乏有资历、且愿意培训神学生的牧者,又或许对神职人员之 教育水准的要求不断提高。不管原因是甚么,神学教育开始进入制度化与学术化。费尔博士接著引述一位牧者的著述而提出三项建议:首先,神学院不单要密切注意神学生的学术 训练,更要监管他们灵性追求的状况。其次,神学院的师资中,要包括有丰富牧会经验的牧者。最后,神学生毕业后必须接受一位资深牧者的带领,才能被按牧。这是多年前的分 析,但至今仍适用。看今日华人神学教育的走势,我心中有一份强烈的担忧,因为神学教育的重点与实际工场的需要似乎有一段距离。神学院本来要训练"厨师",但训练出来的 多是"营养师";本来要训练能治病的"医师",却出了不少"病理学家";本来要培育牧养教会的"牧者",却产生了不少"学者"。我不是说华人教会不需要学者,但神学教 育基本目的乃为了训练牧者与宣教士,而高层次的学术研究该在神学院或大学的更高学位课程中去进行。神学教育的目的,应是训练具备三种特质的工人,他们要有:牧者的心肠 与心志,学者的头脑与学养,以及工匠的技巧与操练。然而,按我多年的观察,这"三脚椅子"有长短脚问题出现,第二只脚似乎要比其他两只脚长。要解决这问题,得从三方面 作省思。 一. 灵性的栽培 神学院在训练同学成为"神学之生"的同时,更要注重栽培他们成为"神之学生"。前者注重知识,后者操练敬虔。教导知识固然重要,操练敬虔却是不可或缺的。在属灵的追求 上,不少人会偏重知识多于灵性,强调恩赐过于恩典,注意工作成果多于生命见证。然而,神国工人的训练不能忽略灵性与品格的培育。神学知识可以制度化,但敬虔的学习必须 藉生命感染生命。美国基督工人神学院张子江院长曾在该院院讯(2006年4-6月)中,以"为神学教育把脉"为题撰文,说出肺腑之言:"有人认为神学生已经成人,不是中、小学 生,不能对他们的作息有硬性的要求。但神学是进入神国的训练,学院决定训练的模式时,要考虑的不是年龄的问题,而是训练性质的问题。军人及纪律部队尚须接受严格的训练 ,更何况是神的仆人?"但问题是:神学院认为,神学生的灵性建立应该是教会的责任,神学院只负责学术的训练;然而,教会却认为从神学院毕业的工人,应该已经接受了全人 的装备──包括灵性的建立。神学院与教会在这方面似乎"沟通不良",需要改善。 二. 务实的训练 务实的第一个意义是:实用训练。有人可能认为,在层次上学术研究比较高,实用学科比较低。但真知识须配合应用;而且牧会这门"学问"是有血有肉的接触,不能单靠在课堂 上听课去获取。我赞成神学院的课程以圣经与神学为主,启发思考,引导学生治学有路可循。但与此同时,我认为须设立督导的实习,使神学生不是死读书而已。督导的实习内容 ,包括神学生灵性的培育与技能的操练。例如,设立灵性互助小组,以及在研经法、讲道法与教牧学等学科上,藉著有经验的学者/牧者带领实习,让学生们概略知道工场的实际 情况与需要。近年来教牧学博士课程的兴起是可喜的现象,但它只为牧会多年的牧者而设,给人一种"相见恨晚"的感受。不少传道人在出道之后的头几年受的冲击最大,因此" 伤亡率"十分高。为甚么不多将实用科目与操练放在道学硕士或神学士的课程中,帮助学生以实际经历去验证所学的是否可行?除此以外,神学院可设立"售后服务"(after sale service),让毕业生可以随时回到母院寻求事奉的支援。务实的第二个意义是:脚踏实地。今日不少神学毕业生有意或无意地避开去教会牧会的事奉,只希望继续深造或去 机构事奉。然而,在神整体的心意计划中,教会是最核心的一环;况且在教会牧养事奉中,传道者的属灵品格、人际关系、事奉技能等都多有操练的机会,借此可装备自己日后作 更全面的事奉。然而,若神学院的训练没有以牧养教会为主,那就难怪所训练出来的毕业生不愿意踏进教会去事奉了。 三. 与教会/福音机构互相配搭 在费尔博士的文章里,他建议将神学院转为附属于教会之下,让教会牧区督导神学生。这建议当然有可取之处,有些超级教会正朝这方向进发,建立自己的神学院,好处是教会有 实际的工场为神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也方便安排督导。费尔博士的文章引发最大争议的地方,是他建议解散神学院以达成上述目的。虽然我认同他对问题的剖析,但解决方法应 该不止一种。不是所有教会都有承办神学院的资源与能力;况且,若费尔博士的建议成为事实,那么在小教会中蒙召作全职事奉者,可能没有地方供他们受训了。权宜的办法是: 神学院与教会/福音机构要有密切的合作。在希罗时代,战士经常是二人背靠著背去作战的,两人成了生死与共的好伙伴。神学院与教会/福音机构确实有唇亡齿寒的关系。神学 院的课程与训练模式,必须以教会与机构的"市场需要"为重;教会与机构则可提供实习的平台,让神学生们概略知道工场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借此建立双赢策略。愿神继续赐福 华人的神学教育,训练更多适切时需的时代工人。正如牧养以色列民的大卫一样,具备"心中的纯正"与"手中的巧妙"去事奉神、服事人(诗七十八70-72)。 本文选自圣言资源中心通讯,经作者蒙允后转载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