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罗斯汉斯教授透过对基督教神学的独到见解,为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美好生活"(good life)的神学思辨。
"美好生活"与"幸福"
讲座伊始,格罗斯汉斯教授便抛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何谓"美好生活"?他指出,在哲学领域,关于"美好生活"的定义长期存在争议。甚至有哲学家认为"『好』这个词无法定义"。然而,近几十年来,哲学界又重新燃起了对这个问题的兴趣。
教授强调,"美好生活"与"幸福"(happiness)有著本质区别。"美好生活需要人主动去创造和争取 (activity),而幸福更多是被动获得的 (passivity)。"幸福可能转瞬即逝,而美好生活则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构建。此外,幸福可能是个别的、特定的,而美好生活则关乎整个人生的方方面面,包括自由、公正、共同利益等。
格罗斯汉斯教授继而引入古典观点,即"生命本身就是好的" (life as such is good),但现实经验告诉我们,生命是脆弱的,会受到各种威胁,如疾病、灾难、人际冲突等。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在什么情况下,生命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好"的。
引用《创世纪》中上帝对创造的评价"一切都甚好",教授指出这是一种对堕落前状态的描述。人类堕落后需要区分善恶,并努力实现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中的"不美好"
生活中有罪恶和苦难,如何与美好生活的理解相融呢? 教授引用德国著名剧作家布莱希特《三便士歌剧》的结尾,暗示可以通过"怜悯先于正义"(mercy before justice)的原则来实现这一点:"美好生活必须在处理『不美好』和『邪恶』的过程中证明自己,因为它始终是『好』的。"
这意味著,即使面对生活中的黑暗面,美好生活也应展现出其韧性和包容性,通过怜悯和宽恕,将"不美好"转化为成长的契机。
基督教视角下的"美好生活":爱、恩典与护理
格罗斯汉斯教授指出在基督教神学框架下,美好生活是"与上帝同在、活在爱中的生活"。这里的"爱"指的是希腊语中的“agape”,即无私奉献的爱。它超越了人世间的情感,是一种神圣的、无条件的爱。
"所有『完美的理想』都是理想化的。作为一种理想化,无论美好生活的内涵如何,它对现实生活都具有绝对必要的规范意义。"
教授进一步阐释,虽然我们无法达到"绝对的完美",但对完美的追求可以引导我们的行为,激励我们不断向善。
格罗斯汉斯教授还特别强调了上帝的恩典(grace)和护理(providence)在实现美好生活中的作用。他引用菲力浦斯(D.Z. Phillips)的观点,指出信仰并非对生活事件的理性解释,而是帮助人们以一种感恩和敬畏的心态来应对生活中的偶然性(contingency),并从中找到意义。
按照马丁·路德的观点,上帝的创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Creatio Continua):"上帝的创造不仅仅是维护已经存在的事物,而是在不断地创造新的事物。"这意味著,即使在看似绝望的境遇中,上帝仍然在工作,为我们带来新的可能性和希望。
幸福、信仰与祝福
讲座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幸福与对上帝的信仰之间的关系。格罗斯汉斯教授认为,幸福是神的恩赐,并非人努力就能获得。信仰不是对生活事件的解释,而是帮助人们应对生活中的偶然性,并从中找到意义。教授指出,人们常常关注生活中的不幸,而忽略了幸福的时刻,他鼓励听众要以感恩的心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教授总结说,"幸福"、"美好生活"和"祝福" (blessedness) 是不同的概念:"幸福,或许只是过眼云烟般的欢愉;而美好生活,则饱含著深沉的满足与意义。至于祝福,则超越了幸福与不幸的二元对立,它是来自上帝的恩典,照亮苦难与罪恶,带来超越性的盼望。"
他最后说,"若无上帝,便无从谈起极乐的生活(blissful life),亦无永恒生命(eternal life)的可能,而这一切,皆在于我们是否心怀敬畏,时刻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