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報道,香港貧富懸殊嚴重,每月收入不足8,000元的住戶,由97年的20萬激增至05年的50萬。余妙雲女士表示,貧困家庭的父母負擔許多經濟的問題,限制了他們的子女得到更多的發展,子女也缺少一個積極的榜樣可以跟從,以至貧窮波及下一代。
「我們過去接觸了一些小朋友,問他們將來有什麽心願和想法的時候,許多人都覺得沒有,因為父母都貧窮,取綜援金過活,他們說大了之後也繼續去取綜援,充滿負面的思想。所以我們認為改善貧窮家庭的下一代很重要,我們希望從下一代入手帶領他們脫離貧窮。」
工福過去已經開展許多貧困家庭的工作,這次聯合教會關懷貧窮網絡推行「教會為本」成長向導計劃,動員教會提供地方和設施,讓信徒跟進貧困家庭的孩子,然後跟進一個家庭,帶他們到教會參加活動,比如英文班、外展活動等,並讓孩子們將來延續地在教會成長,展開一個健康的生活模式,或者成為信徒,生命改變。
「給少年人一個模仿追隨的對象,不要只是看到負面的生活困境。我們盼望能發揮他們的潛能,品格成長,更可以認識耶穌基督。」余妙雲女士說。
「以教會為本,因為教會有愛貧窮人的心、教會有充裕的地方,有門徒訓練的經驗,而且教會也可進行持續的跟進。」
現階段計劃實驗性在深水埗、油尖旺、觀塘和東涌四區開展,計劃每一區10個教會參與,每個教會招募3至6名成熟信徒成為「成長向導」,每個「成長向導」照顧一名貧窮家庭的少年人。
「這樣每區有50名成長向導,就可以照顧50個少年人,四區一共200名成長向導,就可以照顧200少年人。計劃實行1年然後作評估,期間向導每週至少3個小時去約見關心少年人,與他們參與教會活動、還是補習、社區活動等,也可以通過電話和網絡保持跟進。」
余女士表示,計劃也為「成長向導」安排支援導師,去向導照顧少年人過程中遇到問題和困難,每1名導師跟進多名向導。
對於計劃每區找10個教會參與,余女士表示「不難找」,因為工福過去一直有類似的計劃,比如有「師友」計劃和「大哥哥大姐姐」計劃,已經有很多教會在參與。
「這次是擴大地區和參與機構,不單在工福進行,而是讓更多教會參與。現在四區已經成立了統籌機構,展開與區内的教會聯絡和解釋計劃。」余女士說。
教會關懷貧窮網絡和工業福音團契支持「跨代脫貧」,余女士表示,貧困的家庭的父母多為一班人無法入職的人士,因為他們學歷低無法融入社會,所以從改變他們改善貧窮是困難的。
「要改變造成貧窮的結構,就從下一代入手,讓下一代得到良好的教育,提供足夠資源去發展他們的潛能,提供榜樣讓他們可以跟從,以至不只是接觸綜援人士,教會既然有資源,有關心貧困人的心,要去參與。」 教會關懷貧窮網絡由本港多個基督教群體聯合組成。教牧分享會上網絡主席李炳光牧師分享,並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蔡元雲醫生、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陳清海博士工業福音團契總幹事余妙雲女士、香港宣教會恩基堂陳佩芝牧師和基督教會活石堂九龍堂王少勇傳道分享。
蔡元雲醫生在指出從數字看到香港有18,000名隱蔽青少年,他們不出家門,不讀書,如何去「撈」到這班隱蔽青年,政府要關注,教會也不要忽視。
另外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上月在文匯報發表評論「減少貧富兩極化」表示,期盼處於貧困家庭的青少年因著感受到社會的愛心關懷,自信得以建立,在成長路上,可有「成長嚮導」陪伴同行。
他在文中道:「貧窮問題不一定用錢來解決,社會內其他人士的愛心關懷,也同樣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