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渭文:有根有基——有機體與組織的教會

在任校牧期間,出現最多的地方是崇基教堂與教職員餐廳,兩地相距咫尺之遙。每周五崇基周會,在面對聖壇(Chancel)右邊的講經台作主持,之後在餐廳院長貴賓房接待出席周會講員及教授們。主日在教堂左邊的講台(較讀經台稍高)主持崇拜和講道,與會友一起敬拜上主,之後在餐廳與會友飯聚。 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也靠食物。傳道書九章七節指出飯聚乃歡樂時光:「你祇管歡歡喜喜吃你的飯,心中快樂喝你的酒。」人有靈魂與肉體的需要;教會是生命有機體,又是人為組織。 1870年八月十日,亞伯拉罕。凱波爾(Abraham Kuyper)講了一篇道,經文弗三17C, 講題:「Rooted and Grounded:The Church as Organism and Organization」(有根有基:作為有機體與組織的教會)。他是荷蘭政治神學開山祖,並躬身力行所言說。他創立第一個現代政黨,並參選勝出成為荷蘭總理;他辦報興學,建立第一間私立《自由大學》(Vrije Universiteit),經費來自政府撥款。其全集十二冊翻成英語,2011年出版,是新加爾文主義領軍人物。 他指出十九世紀現代主義反基督教思潮,隨著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狂颷,席捲歐洲。法國大革命矢志推翻「以往秩序」(Ancien Regime),力圖把法國去基督化,以自由、平等、博愛,取代基督信仰的信、望、愛。凱波爾指出信仰群體真正的危機,不在聖經或神學,乃在教會論。不錯,「以往秩序」的社會是有機的,層級分明,法國國會的組成分三級:貴族、教階(神職)、平民。教階(神職)參與國會,社會地位崇高。各人行其位素其位,社會穩定而可預測。 但依賴君權神授的路易十六,被狂躁的革命党群眾,推上了斷頭台;斷頭台也斬斷了教會的超越根基。這些狂躁的革黨人,在1848年借屍還魂,發表其使命宣言(共產党宣言),並在1917年以暴力在沙俄取得政權,並在各國推行革命,打倒舊有世界和價值。 凱波爾與魯益斯(C.S. Lewis )都對「過往的秩序」崩壞惋惜。凱波爾對世俗化的政權懷有戒心,要脫離政府辦高等教育。魯益斯從文化入手,鼓勵人直面經典,認識欣賞中古世界。 魯益斯推崇波愛修斯(Boethius,480-524/5), 這位古典最後的貴族和基督信仰學者,在獄中處寫了《哲學的慰藉》(The Consolation of Philosophy);魯益斯推薦面對橫逆的朋友,細看此書,折哀順變,得著安慰。 面對蠻族入侵,希臘羅馬文化綱紀搖盪,制度崩壞,波愛修斯努力把古典希臘著作翻譯成拉丁文,其中古第一學者的美譽,實在不是浪得虛名。 益魯益自況是近代的波愛修斯,不諱言是中古人。他先後在牛津、劍橋大學,不單研究教授中古的思想,他說自己就是中古的活化石。他認為中古超越和自然渾然一體,中古的大教堂就是小宇宙,但丁神曲層層叠叠,來回曲折,也是一個小宇宙。 魯益斯認為無產階級(proletarians)就是近代的蠻族。他要藉寫作把古典與基督教的價值,傳給後代。他鼓勵讀者直面經典,看完一本新書,緊記要看一本舊書;要在豐盈的信仰傳統的巨流下,仔細審視一本新書。 「一本新書尚在小試啼聲,非專業讀者(amateur)不適合評審它。這書要在歷世偉大基督教思想下來審度,把其隱藏的含義揭發出來(這些都是作者不察覺的)。」 不錯,站在歷代信仰傳統洪流看現代作者,如攀高峰登絕頂,看到是山下的羊腸小徑;又如夜間在狹窄的山谷,仰視萬頃天幕,繁星閃閃;看似寬大的曲流,在出海口處遇見無邊的沼澤,自己的輪廓已變得模糊不清了。(參2022.11.28帖文【直面經典】) 凱波爾觀察到現代世俗的社會推崇個人自由,每個獨立的人是一個宇宙--極小的原子宇宙。社會變得碎片化,政客乘虛而入,憑著個人魅力,口才無礙,政治演說使群眾如癡如醉,世界進入動員的時代(Age of Mobilization)。 以往安穩的世界,被烏托邦的理想,弄得躍躍欲動。碎片化的社會,群眾被動員起來時,也有整體的想像,和強烈的參與感。 國家教會已有名無實,教會已被國家拋棄,甚至被國家放逐。國家主義興起,推動歐洲各國統一運動,1861年義大利統一,教宗原有屬土(Papal states)收歸國有,教宗自我放逐在羅馬一城堡—梵帝岡,直到1929年拉特蘭條約(Lateran Treaty),義大利政府承認梵帝岡國,解決多年懸疑未決的「羅馬問題」--教皇作為教會屬靈有機體的領袖,在義大利國內,應擁有多少土地? 羅馬問題也是根與基的問題,教會如何是屬靈生命有機體,和同時是人為組織呢?梵帝岡祇是一座城堡,屬土雖少,但因為教宗是全球公教信眾的屬靈領袖,影響至大。教庭可延聘世界知名學者信眾,在不同範疇擔任宗座院士,出謀獻策。 同時梵帝岡又是聯合國成員國,教宗也不時應邀在聯合國大會致詞,發表對世界危機的看法和提出解決方案。方濟就職教宗時,有邦交的各國元首親臨或遺派使節到賀,全球電視直播。教會作為組織,其影響力不容忽視。 歐洲教會在反基督教的法國大革命影響下,世俗的國家主義明顯影響著國家教會,所以凱波爾極力推動荷蘭教會與俗世政權脫勾,成立自由教會。水最自由,水往低處流動,灌溉饑渴的心靈,流水不腐,教會要上善若水,讓水隨著聖靈的風向行事,這是生命有機體。 但要讓水能運輸,能灌溉,能發電,提供各類水上活動,一定要有堤壩儲水。沒有堤壩,或堤壩不穩,就會決堤,讓水流失,也把泥土帶走。堤壩就是人為組織。合適的人為組織,能有效發揮教會的屬靈使命;而教會作為屬靈有機體,要模塑人為組織的風格。 2023.05.22;舊帖重發25_09_07… 註:伍渭文牧師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客座副教授,前崇基學院校牧(2000-2013)。 (文章來源:承蒙允許轉載自作者臉書。版權屬作者擁有。)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