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破機構今年2月至4月隨機電話訪問827名10至29歲的青少年,了解他們對本港道德教育的看法。雖然9成受訪者表示學校會教授道德觀念,但6成受訪者認為學校教育道德只灌輸知識,並沒有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學習。6成半受訪者認為師長個人品行對培育學生品德很重要。
只重學識 不重品德
是什麼原因令過往的德育教育不見果效呢﹖香港通識教育師聯會主席許承恩及突破機構發展部經理陳競存都認為,學校太偏重考試成績,導致學生不能從現實生活中實踐良好的品德。
陳認為家長只在學生出現問題後才意識到教授德育的重要性,許亦指師長的身教比起死記課本的知識更為有效。而資深教育工作者桂松就指出教師常受非教學事務困擾,沒有餘力輔導學生。
網名灰灰的家長認為,政府不尊重老師,如語文基準試令老師難以安心,學生及家長亦失去對老師的信心,這樣老師根本無法作學生的榜樣。灰灰曾聽說有學校以義工服務作為對犯錯學生的處分,而且師生常一起吃飯、關係良好,孩子能真正學習到寬恕和互愛,覺得是好的德育教育。
網友catcatmom認為學校的紀律已今非昔,說自己讀書時,管教非常嚴,做錯便要罰抄罰企;老師亦非常嚴厲,即使校裙短了一點也絕不寬容。但現在學校已不如以往的嚴格,老師也失去以往的權力,因此她認為父母的身教對新一代非常重要。
至於學校加入德育,她說「有好過無」,但認為現在學校都只看重成績,作用不大。
學校另行新法 培育學生品德
有的學校大膽以另類方式培育學生品德。天水圍可銘中學就以古法來教授德育:為剛入學的學生舉行開筆禮,藉此告訴他們在校內要勤力及尊師重道;同時又為年滿十八歲的學生進行加冠禮,象徵他們已經成人,要對個人行為有責任及承擔。校長吳子雷指舉行開筆禮後,學生操行明顯改善,減少與老師對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