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Sir:争路 編輯室 2011年11月15日星期二 上午7:37 年少时看到刘德华的经典电影《天若有情》,已决定长大后一定要骑电单车,故一到十八岁便立刻排期考车牌。第一次骑上电单车在路上风驰电掣的感觉,至今仍十分深刻(虽然那时是"学神",速度比巴士还要慢),电单车的优点的确很多:油费平、泊位容易等等,但最大问题是极度危险,自己十多年驾驶中已发生数次车祸,最严重的一次在天桥被一辆突然切线的私家车撞倒,骑电单车发生车祸必定是人车双双倒地,后来那司机被控危险驾驶,幸好那次我没有大碍,若我死了,撞我的司机被判多少刑期和赔偿多少都不足弥补过失。 没错,骑电单车的就算多小心也是"人包铁",但道路却有不顾安全的司机。保障自己的确重要,故数年前我已把心爱的电单车卖掉,转为安安份份驾驶"铁包人"的私家车。近日为了重拾骑电单车那份自由、迎风驰骋的感觉,我浩浩荡荡地换好一身装备,便骑著尘封在露台已久的单车,在附近的单车径舒展,向著大美督出发。初时确有寻回昔日驾电单车的感觉,但很快所有美好的感觉便失去了,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为何我看到那么多"单车"跟"私家车"争路的情况,目睹多次私家车不满踏单车人士速度太慢而不断响号,大叫他们"返回单车径踏啦,不要命吗?"反之亦见过踏单车人士因不满被骂还以粗口手势。那时一直想,为何有单车径不用?为何要"铤而走险"?那一天,当我身在单车径,我找到了答案――虽说是有一条单车径,但严格来说不是一条,而是断断续续分成很多段的单车径,无论是红绿灯的分隔,或是中间很多是村口车辆的进出口,更严重的是中段有一条村口斜路横卧在单车径,令有人想越过是需切线至对头线道,因对头线道较为平坦,但很多时却因此发生意外。 除了单车径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外,单车使用者往往迫了另一些使用者不用单车径。其实单车径的指示很清晰,一条单车径分成双线,一线来、一线去,但很多驾驶者总是像看不到地标清楚的指示而逆线行车,更甚的是短短十多分钟的车程已有数个"陷阱",例如有一个落斜位,在斜路的尽头是一个急弯,不知何故,有些驾驶者像是不知道下坡时要"拖著迫力(break)",或是他们极之享受急速俯冲的感觉,但无论是哪种原因,技术欠佳而要在那么高的冲力下转弯,结果只有受伤,更甚者是他们会越过对面的行车线影响其他人。 其实,有些国家都发生很多因单车与电动车争路的意外,政府已开始就"道路使用权"立例。现今大家的环保意识提高了,政府亦鼓励市民多踏单车代步,但问题是:踏单车人士不用单车径、使用单车径人士又没有正确的使用意识。盼政府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教育市民踏单车的守则,灌输正确使用单车径的意识,让人环保之余,亦可保障安全。 吕宇俊 (吕sir)小档案 吕sir童年时充满埋怨,因为他的爸爸及祖父也是吸毒者,母亲在他三岁时已改嫁另组家庭,他由祖母靠著综缓金过活。他自己也曾误入歧途,中二时加入黑社会,中五时更取得会考0分的成绩。但上帝没有离弃他,安排很多天使对他的扶助,他回到教会重拾书包发奋向学,重考会考考获19分,更顺利升读香港浸会大学取得一级荣誉毕业,毕业后再到香港中大大学完成道学硕士(M. Div)课程。在2006年更获得香港十大杰出青年的美誉。这几年更主动推动通识教育及理财教育,协助无线电视、香港电台、《都市日报》推动通识教育,也协助保险公司推行理财教育,更是香港青年事务委员会委员。这四年分别到教会、学校、各类机构分享讲座超过三千场。 (欢迎和吕Sir联络,电邮:principal@graceyard.edu.hk)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