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Sir:爭路

年少時看到劉德華的經典電影《天若有情》,已決定長大後一定要騎電單車,故一到十八歲便立刻排期考車牌。第一次騎上電單車在路上風馳電掣的感覺,至今仍十分深刻(雖然那時是「學神」,速度比巴士還要慢),電單車的優點的確很多:油費平、泊位容易等等,但最大問題是極度危險,自己十多年駕駛中已發生數次車禍,最嚴重的一次在天橋被一輛突然切線的私家車撞倒,騎電單車發生車禍必定是人車雙雙倒地,後來那司機被控危險駕駛,幸好那次我沒有大礙,若我死了,撞我的司機被判多少刑期和賠償多少都不足彌補過失。 沒錯,騎電單車的就算多小心也是「人包鐵」,但道路卻有不顧安全的司機。保障自己的確重要,故數年前我已把心愛的電單車賣掉,轉為安安份份駕駛「鐵包人」的私家車。近日為了重拾騎電單車那份自由、迎風馳騁的感覺,我浩浩蕩蕩地換好一身裝備,便騎著塵封在露台已久的單車,在附近的單車徑舒展,向著大美督出發。初時確有尋回昔日駕電單車的感覺,但很快所有美好的感覺便失去了,那一刻我終於明白,為何我看到那麼多「單車」跟「私家車」爭路的情況,目睹多次私家車不滿踏單車人士速度太慢而不斷響號,大叫他們「返回單車徑踏啦,不要命嗎?」反之亦見過踏單車人士因不滿被罵還以粗口手勢。那時一直想,為何有單車徑不用?為何要「鋌而走險」?那一天,當我身在單車徑,我找到了答案――雖說是有一條單車徑,但嚴格來說不是一條,而是斷斷續續分成很多段的單車徑,無論是紅綠燈的分隔,或是中間很多是村口車輛的進出口,更嚴重的是中段有一條村口斜路橫臥在單車徑,令有人想越過是需切線至對頭線道,因對頭線道較為平坦,但很多時卻因此發生意外。 除了單車徑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外,單車使用者往往迫了另一些使用者不用單車徑。其實單車徑的指示很清晰,一條單車徑分成雙線,一線來、一線去,但很多駕駛者總是像看不到地標清楚的指示而逆線行車,更甚的是短短十多分鐘的車程已有數個「陷阱」,例如有一個落斜位,在斜路的盡頭是一個急彎,不知何故,有些駕駛者像是不知道下坡時要「拖著迫力(break)」,或是他們極之享受急速俯衝的感覺,但無論是哪種原因,技術欠佳而要在那麼高的衝力下轉彎,結果只有受傷,更甚者是他們會越過對面的行車線影響其他人。 其實,有些國家都發生很多因單車與電動車爭路的意外,政府已開始就「道路使用權」立例。現今大家的環保意識提高了,政府亦鼓勵市民多踏單車代步,但問題是:踏單車人士不用單車徑、使用單車徑人士又沒有正確的使用意識。盼政府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法,教育市民踏單車的守則,灌輸正確使用單車徑的意識,讓人環保之餘,亦可保障安全。 呂宇俊 (呂sir)小檔案 呂sir童年時充滿埋怨,因為他的爸爸及祖父也是吸毒者,母親在他三歲時已改嫁另組家庭,他由祖母靠著綜緩金過活。他自己也曾誤入歧途,中二時加入黑社會,中五時更取得會考0分的成績。但上帝沒有離棄他,安排很多天使對他的扶助,他回到教會重拾書包發奮向學,重考會考考獲19分,更順利升讀香港浸會大學取得一級榮譽畢業,畢業後再到香港中大大學完成道學碩士(M. Div)課程。在2006年更獲得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的美譽。這幾年更主動推動通識教育及理財教育,協助無線電視、香港電台、《都市日報》推動通識教育,也協助保險公司推行理財教育,更是香港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這四年分別到教會、學校、各類機構分享講座超過三千場。 (歡迎和呂Sir聯絡,電郵:principal@graceyard.edu.hk)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