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本《拾荒者劳动纪实》出炉 盼破除大众刻板印象

打破社会污名化标签 给予拾荒社群应有尊重

香港首本《拾荒者劳动纪实》出炉 盼破除大众刻板印象
拾平台推出新书《拾荒的人》并于上周六(14日)在界限书店举行分享会。左起:Dirty Press 责任编辑吴子晴、主编邓永谦、记者潘晓彤、李慧筠。(图:基督日报)
香港首本《拾荒者劳动纪实》出炉 盼破除大众刻板印象
香港首本《拾荒者劳动纪实》出炉 盼破除大众刻板印象
新书发布会吸引20多人聚首界限书店内。(基督日报)
首本记录香港拾荒者工作日常的《拾荒的人一一香港拾荒者劳动纪实》面世,6月14日在界限书店举行了分享会。该书主编、拾平台共同创办人邓永谦透露,此书源于上帝感召,盼打破社会对拾荒群体的刻板印象,对他们更多珍重。

自小有基督信仰的邓永谦表示,从信仰角度看,拾荒者是履行「治理者」的角色:「上帝创造人类时赋予了治理世界的责任,而他们的回收工作实质上正是在平衡地球资源。尽管他们未必有信仰,但行为本质上是实践『共善』理念——即是齐心协力为上帝成就美事。

他说:"我深信这些拾荒者其实是在与上帝同工,实践著我们本该重视的使命。"他续说:"他们比我们做得更前线、更持久。"

香港各区深度走访 呈现拾荒者真实面貌

《拾荒的人》由"拾平台"与独立出版社Dirty Press携手出版。"拾平台"是新福事工协会辖下关环保回收工业最前线的拾荒群体的组织。《拾荒的人》编采团队在新书分享会上分享到,他们跟来自上水、北角、土瓜湾、葵涌、旺角等不同社区的拾荒者进行深度访谈,将这些故事结集在书中。

书中呈现了这一社会底层群体的真实面貌,打破社会大众对"拾荒"的刻板认知。此外,拾荒者们缺乏支援、遭受压迫,此书为此特意透过文字记录,唤起大众对拾荒工作的关注,给予拾荒者应有的尊重。

葵涌区旧墟智芳街——72岁兰姐

采访者之一的李慧筠接触了活跃于葵涌街头、72岁的兰姐,她说:"我好奇她为什么加入拾荒行列?社会人士对这群体抱著什么态度?"

兰姐1997年之前已经与丈夫一起从事拾荒工作。老伴染上新冠离世后,兰姐自己一个人继续出来拾荒。她的工作地点在葵涌区旧墟智芳街一带,那里是肉铺和菜档形成的小型街市,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两旁的商贩将卸货弃掉的包装物和纸箱堆在街道中心,变成一个垃圾废弃物的大熔炉。

这条街也被食环署列为巡视重点和驱赶黑点。兰姐是其中一位被针对的拾荒者。 她在街上多次与食环署职员交锋,纸皮、手推车被充公,更被谩骂"为什么要执纸皮?"而兰姐仍然喜爱这工作,皆因这工作令她有更多自主权,"我想自由身,几时做都得!"

旺角近太子一带——陆生

拾荒者中亦不乏男性。现为独立记者的潘晓彤访问了旺角的陆先生。

" 陆生 "在旺角近太子一带住宅后巷执拾纸皮,将纸皮逐块切割叠好,待翌日晨早便推车仔送到回收舖卖掉,以换取微薄金钱。陆生透露曾被旁边大厦住客投诉,食环署人员不时前来驱赶,更以阻碍私人地方为由检举他。令他最不服气是执法并非一视同仁:"我问点解人地摆得,我唔摆得?!"他现时惟有将纸皮逐层搬上住唐楼9楼的家里暂放。

在访谈中,陆生表示加入拾荒者行列之前做过酒楼,由早市做到晚饭消夜,见证香港物质日渐丰裕、经济起飞的年代;他又自认是"三𩠌饭始祖",曾在雅兰酒店旁边开档卖饭。潘晓彤说:"这都反映当年香港的历史面貌,从小人物看香港大环境、从个体看整体。"

真正需要改变的是"大众的心态"

邓永谦表示,这些故事透露出香港社会如何看待拾荒者群体,盼社会大众能以正面眼光看待他们:"许多人认为拾荒者肮脏、辛苦,觉得这是厌恶性工作,甚至误以为他们是无家者。但实际上他们并非无家可归,只是『有家归不得』,必须等到店铺关门、丢出纸皮后才能开工,并且要时刻看守手推车,以防『家当』被偷走。"

他进一步解释,从广义来看,拾荒者是回收过程的重要一环,若他们消失,整个城市的垃圾处理系统将陷入混乱,街道可能堆满废物;从狭义来看,这则是一份从事检拾的工作。邓永谦说:"要改变人们的负面态度,或许可以称呼拾荒者为『环保先锋』或某种英雄;但我认为『拾荒者』这名称已深入人心,人们一听就知是指哪些人、做什么事。因此真正需要改变的是大众的心态。"

盼大众正面、平常心看待拾荒群体

邓永谦又分享一件趣事。曾有一位拾荒者被《狂舞派》导演黄修平"相中",邀请他在电影中扮演拾荒的角色,这位街坊在戏中只需"做回自己",驾轻就熟地完成了他的"戏份"。

他盼大众视拾荒者为普通人,无须投以奇异眼光。作为社福机构人员,他不会以社工身份去"研究"拾荒者"有什么问题",亦不是来"评估"他们的状况,而是以街坊的身份与他们相处。他笑说:"我看来像个冷气技工,街坊都以为我是来维修的,大家自然没有距离。"

政府垃圾征费恐成"香港集体回忆"

邓永谦又认为,拾荒者在香港整个回收系统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但政府去年拟推出垃圾征收费,拾荒者首当其冲受到影响,他们在不同社区搜索的回收物被视为垃圾而需缴费的话,将令他们更难以维生。

他说:"出版团队希望这群体消失之前,进行实况纪录将他们的故事延续。"他更希望每间学校的图书馆都能添置此书,让拾荒成为香港的"集体回忆"。

继《拾荒的人》新书分享会,"拾平台"将于7至8月举办连串活动。其中"真人图书馆"将邀请拾荒者亲身述说他们的故事,亦将举行基层劳工与环保等议题相关的活动。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