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马利亚的角色的讲法实质为何?马利亚代祷角色及得救理念上,天主教与基督教是否存在本质上的分歧?
对马利亚只是"敬礼"不是"崇拜"
"宣道传意台"推出新一集《 神学茶馆》,探讨天主教"神操"对话中圣母马利亚的中保代求角色。黄锦文神父认同在神操里面,马利亚的角色造成新教与公教之间的张力。他强调马利亚是人,崇拜是对神,所以"对马利亚不可以叫崇拜,只是敬礼而已。"
黄神父进一步指出坊间说天主教徒"向马利亚祈祷"其实是有误解的说法:"我们只是向神祈祷,我们不会向一个人祈祷,所以我们不是向马利亚祈祷,我们是『求马利亚转祷或代祷』"。
他提到这是基于"诸圣相通"的信念,在新教同样存在代祷的传统,比如请教会的弟兄姊妹为有疾病的亲友代祷:"因为基督徒相信已经过世的信徒在天国获得了恩宠(恩典),这使得他们与天上的教会保持联系。"
他补充道:"天上的信徒比在世的信徒更接近基督,因此能够更好地为人代祷。特别是马利亚,作为耶稣的母亲,她在天上直接面对圣子,因而能够了解每一位信徒的挣扎与困难。"
因此"马利亚的代祷"是源于基督奥体的概念,"这是一个包含在世与在天的教会的整体性。""保禄(保罗)的教导表明地上的教会与天上的教会是相互连通的,信徒在基督奥体内是彼此相通的。因此若不相信在天上有教会的存在,双方的对话将无法继续。"
因此,他强调"请求圣母代祷"与"请求兄弟姊妹代祷"在原则上是一致的,都是基于"诸圣相通"。
将马利亚视为独立的中保?
黄神父又对圣母马利亚的中保角色进行分析。他指出,耶稣基督是"天人之间的唯一中保",这一点在基督信仰中是不可动摇的,然而他认为每一位基督奥体的肢体都能参与"中保"的功能。
他强调:"当基督徒为其他弟兄姊妹代祷时,实质上是在分享基督的中保性。这使得基督徒之间的代祷实际上反映了基督的唯一中保性。"
"圣母马利亚为地上基督徒祈祷,与地上的基督徒相互代祷,在基本意义上是一致的。这样的代祷并不将马利亚视为独立的中保,而是她在基督的唯一中保中参与。"
针对一些基督徒对于马利亚中保角色的误解,黄神父明确表示:"马利亚并不是另一个中保。虽然信徒可以直接向基督祈祷,但同时也可以请求马利亚的代祷,因为她是基督的母亲,也是我们在天上的母亲。"
马利亚为中保? 与死人沟通?
廖炳堂牧师则对马利亚角色的看法仍然存疑。他质疑请马利亚转求无疑于与死人沟通:"圣经没有教导我们和死人沟通, 甚至旧约是禁止这件事情的。"
在他看来,马利亚虽然是神所拣选的一位特别女性,也是耶稣的母亲,但这并不意味著她应被视为"中保"。他又认为天主教教义历史中的确将马利亚的地位特殊化:"许多有关马利亚的教义如『圣母无原罪』和『圣母升天』是在1950年由教宗用最高的御令所确立的,并非早期基督教的根基。这种的教导会让人觉得她是一个圣人,特别是圣人当中的圣人,所以就透过她的转祷。 "
"在基督教教义中,耶稣基督是唯一的中保,信徒可以直接向祂祷告,并不需要通过其他任何中介,这强调信徒与基督之间的直接关系。"
探讨苦修独身出于对炼狱的恐惧?
廖牧师又手提出一个问题,有一个说法认为天主教里面很多人一生去做修士,守独身,没有私人财产是因为出于怕去炼狱——今生未完全成圣,为了想减短炼狱的时间所以在世去时去去苦修,"在基督教的角度就不是为了爱神而成长而做的善行。如果有炼狱这个教义,会否影响他的动机不纯正,或为了得救去操练?你怎样看这个问题?"
黄神父澄清这并非公教会的看法,并强调"神操"不是出于对惩罚的恐惧,而是因为对上主恩典的理解和回应。他表示一个人进入修会作修士是出于"独身的恩典",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过这种生活:"婚姻同样是神的恩典,对于那些感到被召叫到婚姻生活的人,他们应该遵循这一召叫(呼召),因为这是上主计划的一部分。独身生活的选择必须是出于上主的召叫,而不是因为惧怕炼狱或其他惩罚。"
这些人希望珍惜并活出这份独特的恩典,以更好地服侍上主和传扬福音。他重申:"教会反对那些未被赋予独身恩典的人过修会或独身生活,因为这与天主的旨意相悖。"
"所以这个就是我解释了,这个是跟那个害怕没有关系的,反而是一种喜悦地要活出上主的那个恩典,是由这个爱的角度出发的。"他还引用保罗的例子,说明独身生活并非对婚姻的否定,而是出于对福音传播的专注:"保罗本身是独身的,他没有结婚,他并没有否定婚姻,只是为了更加能够传扬福音。"
天主教徒靠行为得救?
廖牧师又问黄牧师,有些基督徒会觉得天主教是说拯救是要有善行作为条件,到底天主教怎么看这件事情呢?
黄神父马上表示:"基督的救恩是完全白白的恩赐,需要用功劳得救、靠行为得救,这完全违反公教会的神学,这是异端!"至于人是有自由意志去接受还是拒绝,在面对罪行和改变的选择时,人必须认真考虑是否愿意心灵转向主耶稣,追求真正的悔改和信仰生活。至于是否得救,基础是主耶稣的恩典,而不是个人的努力。
不过黄神父认为个人的回应也很重耍:"人需要愿意回应祂的恩典,因为得救完全是出于恩典,与我的努力无关。然而,如果我不努力就等于拒绝了主耶稣。不努力意味著我把主耶稣当作只是一个概念,而不去回应他。因此,我的不得救并非因为我不努力,而是因为我拒绝了主耶稣,主耶稣容许我们拒祂。"
得救或称义是单靠信心?
最后一个问题,得救是因单靠信心还是要完成成圣呢?
廖牧师回应表示:"在基督教的福音信仰中,一个人得救或称义是单靠信心,相信接受就可以了,这不是关于祂的善行或成圣的情况。成圣或重生的表现应该有的果子,通常的说法就是『By Faith alone』,但『Faith is never alone』,在实存上永远有善行,重生的表现出来。"
黄神父亦指出:"公教会从来都没有说我们必须要成圣才可以得救。这不是公教会的说法。我举一个例子,有一个罪人临死前去悔改,施行洗礼,他是可以得救的。他不是圣人,肯定还没成圣,但他有得救,因为这个救恩是白白给他的。"
他又说:"信主并非因成圣完整,所以我们才可以得救,因为依纳爵里面也提到人生的目的就是要荣耀神、爱神,这也是我们的得救,即追寻得救。"
在该次对谈中,探讨了天主教与基督教在教义上存著有相近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廖炳堂牧师期望彼此继续沟通,互相了解和提醒,在信仰路上得著更多的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