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博士從年輕人入手,認爲父母應該多讚賞和肯定兒女,幫助他們建立自信以及自我價值,認識生命的意義,從而珍愛生命。程翠雲則從家庭入手,建議父母與子女溝通,並製造共同話題和美好回憶。曾博士則提醒家長提高警覺,不要以爲自己家庭百毒不侵,隨時識辨子女是否有吸毒問題。她亦表示禁毒一戰是需要政府、教育以及家庭等各方面一同去努力解決。
幫助年輕人建立自我價值
劉達芳博士指出絕大部分吸毒青年都有一個特質,就是認爲自己無價值,自己不重要,認爲人生無意義,所以任意妄為,去糟蹋自己。她指出現時不論貧困或富裕的家庭,父母都是大忙人,長時間工作賺錢或應酬,給予兒女的時間少之又少,令兒女以爲自己不被看重和不被愛。
她又提出中大一就戒毒者做作的研究,安排戒毒者參與排戲演出,擔任主角及能出鏡的一組認爲自己最爲有價值及最被重視,而做「茄呢啡」配角的則認為自己較無價值,而那些做擔擔擡擡工作的判斷自我價值就更低,而研究結果是那些認爲自己最有價值的一組能成<功戒毒的比率比其它組為高。
劉博士指出,該研究結果驗證了當人被看重被重視時候,更會愛自己,從而戒毒機會亦也越高。她表示又曾接觸一些學校中經常搗蛋犯過的「大過仔」,他們被安排去向露宿者派飯盒,之後他們紛紛反映「他們好慘」、「原來自己好幸福」,又覺得自己有用,以後還主動去關心這些需要幫助的人。
她指出作爲父母的,要常常肯定和讚賞自己的兒女,稱讚的話多講無妨。父母多讚賞,子女就會按住所稱讚的去做,相反常對子女說負面和指責的説,他們就全部聽入心去做個壞人。
鄭牧師對此表示認同,表示新生協會幫助青年人戒毒,亦著重重建他們的使命感,亦讓他們做很多有益的事。他說,很多年輕人以前有傭工照顧著長大,什麽都不用做,而現在他們透過做事,建立起自信,亦認識到自己不是一個差勁的人。
製造父母與子女的美好回憶
有多年輔導青少年和家長經驗的程翠雲提醒父母,一方面不要將兒女看為「小孩子」,特別是上中學進入青春期的兒女,她又提醒父母不要將夫妻矛盾借兒女「過橋」,為子女建立不能承受的重擔。
她又給父母提供一個妙法去增進兒女關係,家長要多「走出去」,特別是參與義工或公益活動等有意義活動,並不時邀請兒女幫忙,從而與孩子有共同的話題以及美好的共同回憶。
她還表示家長與子女萬一發生嚴重衝突,家長首先是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可尋找專業機構和人士的幫助,因爲處理好自己才有精力去處理子女的問題。
提高警覺 儘早辨識
曾潔雯博士則教導父母不要以爲自己家庭是無毒不侵,要提高警覺,可參考抗毒資訊去辨識兒女是否有濫葯或吸毒的行爲。 鄭牧師亦表示認同,現時吸毒趨勢在改變,以前是多為低下階層家庭的人吸毒,而現在則是什麽階層的都有,作爲家長的都要更多警覺。
教會層面可給與更多支援
而遍佈全港的教會能否做更多事情呢?劉達芳博士認爲教會有的是地方,可以更多開放地方提供青少年服務。她指出現時香港貧困家庭中可分爲在職貧窮、家有長者的家庭以及單親家庭,而這些家庭的孩子多數缺乏空間以及上網設施,她建議教會可開放地方開設電腦室,成爲青年人上網學習和做<功課的地方,教會的弟兄姊妹可做大哥哥大姐姐照顧他們。
她又指全港幾百間教會辦的學校,建議政府可給予更多方便,少設關卡,讓教會能入學校提供服務,比如教會人員可負責學生的課外活動,能幫助青年人建立正確價值觀之外,同時減低老師面對的巨大壓力。
最後劉博士亦提醒毒品就如撒旦能控制人,不過有耶穌作爲拯救,人可以呼求耶穌幫助。鄭振華牧師亦說,一人吸毒確實引至全家受苦,不過還有「一人信主,全家得救」。
座談之後還有正於新生協會戒毒的兩名青年人及其家長親述吸毒對個人以及家庭帶來的禍害,以及他們在福音戒毒過程中的改變,兩名年輕人感謝家人一直以來的不離不棄以及支持,還即場向親人承諾以後不再沾染毒品。
相關新聞: 「無毒夠薑行」暨禁毒嘉年華科學園舉行




